技术成长(上)

techsel

上周末预告了本周会讨论的一个主题,结果收到了很多不错的反馈,有问有答,自成体系,我觉得这种模式值得继续尝试。

周末话题:

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最终走向了领导岗位,也有更多的技术人员在技术领域走的更深更远,孰优孰劣如何选择?
是否要一直留在自己熟知的领域不断深入,还是降低技术创新和跟踪来加强交流、激励、演讲、组织、经营和财务能力?

在抛砖之前,我觉得可以先引玉,看看大家的观点:

『大路』的看法:我觉得首先要认识自己是什么类型的人。假如更享受和机器、代码打交道,喜欢比较直接和单纯的人际关系,那做一个不断深入的技术专家很不错。如果较为擅长沟通交流,享受通过整合更多人力量系统性解决问题的成就感,那就在保持技术敏感性和理解力的前提下尝试走向管理,也许是不错的方式。

『广杰』的专业:从两方面分析比较靠谱。一方面是自己的需求在马斯洛第几个层次上,需求是什么,最后找到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另一方面,认真分析自己的特点,例如可使用九型人格着重分析。自己先实践,后找keyman咨询,找伙伴一起评估分析自己特点。最后才是看看圈子或者三层关系网,资源人脉情况。哪个方向只要自己真的喜欢,肯投入,锤炼出的价值一样ok。

『王力拓』的叹息:每个人都沉下心搞一辈子技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氛围里恐怕不现实

『托狮卡尼尼』的选择:貌似更多的人会选择领导。更有话语权,钱可能也更多。但是哪个更让自己快乐就难说了。

『TimonWang』的困惑:喜欢技术,但是已经莫名其妙的走上了管理道路,虽然也还开发,但是各种方案文档、各种项目内部会议层出不穷,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技术呢,大方向上的技术研究研究,技术细节关注少很多了,可能和自己在技术钻研上还不够深入也有关系。

『傲刀客风』的结论:必然有一部分技术人员需要走向领导岗位,因为有着技术背景,所以更容易为团队指引方向。但是大多数的技术人员需要向更深处努力,毕竟技术才是王道,空谈而不技术实现,产品怎么进步?如果你的技术比不过大多数人,那还是努力锻炼眼光吧。

『Brother』蓝天的判断:取决于每个人对自己欲望,价值观,成就来源,痛苦承受力等方面的判断!

『刘翔』的问题:我也很想知道那些终未走上管理职位的技术人员后来都去干嘛了?

最后还有一个比较专业的回复,内容较多,来自『爱小恩』

关于是走管理还是技术路线,我认为核心有两个因素:
1、个人的兴趣与性格导向
2、公司及大环境本身是否可提供持续学习与发展的技术或管理平台。
一个人如果极有兴趣在某个技术领悟钻研一生,但他热爱的这个公司甚至当前技术大环境无法提供其继续钻研技术的平台,很可能他逐步就转向了管理;如果一个热衷于交际与管理的人,即使技术科班出生,未来走向管理路线的概率也注定更大,反之亦然。
而究竟技术路线更好还是管理路线更棒,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是我们认为两条道路相同,但实际并非如此。
管理路线在人们潜意识中具有更高的地位和更让人信服的领导力。
举两个事例:
远的,《人月神话》曾用很大的篇幅讨论过相同级别的技术岗和领导岗应该具有相同的薪资、待遇,甚至细化到应该具有相同的办公室大小。说明什么问题?技术岗所受到的待遇普遍是低于相同层级的管理岗位的,技术人员渴望能够扶正。但即使做到,在人心中的地位感受也是有微妙差别的。
近的,这点也能说明为什么技术岗地位常常低于相同管理岗。NRM曾回答过“为什么项目经理拿的钱比程序员多”,因为,“善于交际的人稀少,这种人在任何公司都能来到巨大的好处,尤其是在软件开发领域”。对于公司高层,管理价值相比技术价值更加凸显。热门、先进或价值巨大的技术,注定会被人趋之若鹜,伴随的也是该技术报酬的降低,所以技术人员不得不持续学习,以提升甚至只是保持自己的价值。而真正高级管理层所需要的更是持之以恒及全方面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与人打交道以及管理人的哲学,对于很多人来说,更是难以学习和快速积累的。

以上内容均为读者提供,文字和标点上略做调整。今日珠玉在前,大家先感受一下,明天我再谈谈关于技术成长的一些自己的看法。

如有更好的观点反馈,请继续不要停!

十年弹指一挥间

tenyears

今天是淘宝十周年,微博上全是淘宝系的人在刷屏。

十年弹指一挥间,多少公司出现又消失,或开创、或维持、或默默前行、或默默消亡,但利用十年时间缔造国内最大的电商平台,彻底改变国人购物方式的公司,唯此一家!

岁月无声,敬意同样送给缔造淘宝的人们……

今天发两个投稿吧

来自木星的投稿:通过Tab键切换对话框的焦点。 打开系统偏好设置-键盘-键盘快捷键,下方有一条说明:全键盘控制,在窗口和对话框中,按下Tab键在以下控制之间移动键盘焦点,系统默认选中的是『仅文本框和列表』,如果想在对话框上使用,选中『所有控制』即可。

来自小木马爱思考的推荐:放松和冥想音乐 这款App名字很长,叫做『闹钟睡眠声音专业版:放松和冥想音乐』,这么长的名字似乎对传播没什么好处,即使是英文名称,也是很怪异的『Alarm C.S.S.P.』,如果从命名上看,我觉得这个产品经理可以拉出去埋了了,但是从产品的使用体验上看,又可以拍拍土拉回来了。

闹钟似乎是很多人的噩梦,这款App的特点就是用大自然的声音唤醒你。人在睡梦中惊醒有碍身心健康,严重还可能影响记忆力。这个App可以把各种环境音设为铃声,辅以电波,让你缓慢苏醒,听起来霸气用起来舒心。效果好到某天早上醒来还以为是窗外鸟在叫…冥想催眠也不错。5星! 在iTunes App Store里搜索Alarm,第一个就是。

祝大家做个好梦!周末愉快…

遗失的访谈——岁月无声(下)

suiyue2
Mac技巧第二季开始之后,我觉得,不再刻意追求每天一篇长文这个思路,大大减轻了我的写字压力。事实也是如此,生活中要做的事情太多,而时间和资源总是有限的,微信公众平台远远不是业余时间的全部,所以,有则写之,无则pass,能做到写之有物,似乎更佳。

另外,我个人一直没有建独立站点,我信奉的原则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有那么多网站和平台可以用,为什么要搭建自己的独立站点呢?但是今天『道哥的黑板报』的作者@aullik5 在微博上发了一条腾讯的服务条款,让人不寒而栗,有兴趣的可以去我的微博上看看。为了这些文字,我得把独立站点建了,另外利用公众平台接口也需要这个资源。

今天是『遗失的访谈——岁月无声』的第三篇,也是这个系列的完结篇。
想看『岁月无声』的上篇和中篇的,请分别回复117和118。今天的下篇,从第八条开始。

8、卓越和普通
生活中大多数事物,卓越与普通之间的差距不会超过两倍。但是在软件行业,这种差距通常会超过几十倍或上百倍。
不在软件行业的人也许很难理解,大家都在编程,难道卓越的程序员会写出超过普通程序员上百倍的代码么?显然不是这样,但是卓越的程序员可以用简练优雅的代码创造出伟大的产品,卓远的程序员可以花半天的时间解决困扰普通程序员半个月的问题。这些才是真正的差距,卓越程序员创造了百倍普通程序员的利润,但大多数的他们并没有享受百倍的待遇,所以,如果你的团队里有卓越的程序员,那是你的运气!

对此,乔布斯的建议是,构建一个团队只需找到才华横溢和不甘平庸的5个人,让他们形成合作关系,然后他们会找到更多同一档次的人,自动扩展团队,并做出伟大的成就。

9、对于乔布斯的暴脾气和经常骂人为狗屎的恶习,乔布斯解释说,在他眼里只有正确的事情,而不是去考虑人情是非和办公室政治。并且他认为牛人有足够的自信,不怕被他称为狗屎。对此我深表疑虑,那得多强大的内心啊:)

10、关于微软
在1995年的这段采访中,乔布斯基本从精神层面秒杀了微软,用一句话形容就是一流经营,三流产品,并且没有品位!他认为微软的产品既没有灵魂也没有魅力,更让人难过的是客户居然没有觉察到这一点。
这一点该怎么理解呢?我来举个例子说说,当年微软的手机操作系统叫做Windows Mobile,这个系统是按照PC操作系统的模式来设计的,有桌面和开始菜单,想进入某个程序,需要用触摸笔点击开始—>程序,在菜单里找到你想使用的程序并打开。如此灭绝人性的使用体验,在开创性的iOS操作系统横空出世之前,使用者的感受是,还可以!
乔布斯认为,人活着是为了追求极致并分享美好的东西给人类,而不是做三流产品并赚钱。这样社会才能进步,让更多的人欣赏到更美好的东西。微软不过是另一个麦当劳,哈哈。

11、关于NeXT
乔布斯离开苹果后开创了另一家公司叫做NeXT,意为下一代计算机。
他认为,计算机产业要创新需要靠软件,但是软件的开发方式在那20年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当时的Macintosh虽然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难度,但是提高了程序员开发软件的难度。而NeXT公司采用了面向对象编程技术,不仅能够提升软件开发速度,而且质量更好。
从后续十年的发展来看,这个预言更像是给Java做出的预言,NeXT使用的语言Objective-C是在iPhone和App Store发布之后才开始风生水起的。
访谈一年后,苹果收购NeXT,乔布斯创建的NeXT公司的操作系统NeXTSTEP最终变成了苹果的OS X,这真是宿命轮回!

12、展望
乔布斯在1995年对未来的技术发展进行了精准的展望:计算机将不再是独立的,互联网将把它们联结起来;在线电子商务将取代电视购物;Web技术将成为重要的里程碑,其巨大潜力会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计算机行业。
并且,微软还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连这都预测袅~~~)


结语:采访结束一年后,乔布斯将NeXT出售给苹果,在苹果即将破产之际,乔布斯重新接管了他创办的苹果公司,并开始了美国商业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拯救行动和伟大复兴之路。 随着iMac、iPod、iTunes、iPhone、iPad等创新产品的推出,苹果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科技公司。
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言,他追求极致,分享给人类最好的产品体验,改变了世界!

一切都取决于品位!

岁月无声(中)

suiyue1

采用了一种新的推送方式,因为有些重要信息,怕文章长被大家忽略掉,先纯文字推送,大家感受一下。

上文(没看过上文的,请回复117)说到第四点『施乐的宝藏』,面向对象编程、计算机网络系统、图形用户界面,这三项技术在1979年都是最拔尖的技术成果,但是施乐最后没有成为科技行业的统治者,为什么呢,请看第五点:

5、关于产品

掌控传统公司的人是营销和市场部门,而在官僚垄断科技企业内部(IBM和施乐中枪)也是一样,即使产品部门的人做出了更好的产品,又能怎么样呢?已经垄断市场的公司是不会想到通过产品创新来提高业绩的,想提高业绩他们会觉得还是压榨营销部门来的靠谱,慢慢公司就丧失了打造优秀产品的热情和能力。


在施乐研究院,那些天才的技术人员私底下把管理层叫做墨粉脑袋,就是完全不可交流不可救药的意思。所以,施乐在极有可能成为90年代的微软的情况下,失败了,变成历史。

那么对于产品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不是创意呢?

很多人以为有了伟大的绝妙的创意,就算成功了90%,事实完全不是这样,优秀的创意与产品之间隔着巨大的鸿沟,在实现创意的过程中,会再思考和再加工,想法和创意可能会变的面目全非,你需要调整、让步、修改、完善、梳理、尝试各种组合,形成最终的产品。过程和团队非常重要。

期间乔布斯还举了一个磨石机打磨出美丽石子的隐喻,我就不复述了,有兴趣用Google百度一下。

6、大公司有毒

每个公司都是从小变大,之所以能够变大,就是因为有可取之处,因为某些事情作对了。而公司规模扩大后,大部分公司就会变的因循守旧,他们觉得只要遵守流程就能奇迹般的继续成功。于是管理层开始充满幻觉,推行严格的流程制度。很快员工就会把遵守流程和纪律当作工作本身,而不是去创造伟大的产品。
经验告诉我,优秀的人才是那些一心想着产品的人,而不是关注管理和流程本身。

注意,这里的大不是规模,而是臃肿。

7、关于Macintosh


乔布斯说Lisa失败后,他重组了个小组用来研发Macintosh拯救苹果,但我个人以为,在这一点上,乔布斯有所保留,毕竟当年还比较年轻,事实的真相是……

Macintosh起源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项目,项目名称叫做“安妮”,项目的负责人是杰夫·拉斯金。

杰夫·拉斯金是一位技术天才,也是苹果的第31位员工。拉斯金在自己的博士论文里写道,计算机应该具备图形界面,而不仅仅是纯文本。另外,他还有一个梦想,就是为大众制造价廉物美的电脑。1979年,拉斯金说服了当时苹果公司的管理者迈克·马库拉,成立了一个小规模的项目组用来研发廉价的、同时具备图形界面和命令行的电脑,当时这个项目代号非常悲催的被命名为“安妮”,后来拉斯金觉得太女性化了,于是更换了项目代号,用自己喜欢的一种苹果来命名,叫做麦金托什(McIntosh)。但是为了避免与另一家音响设备制造商麦金托什实验室(McIntosh laborator)重名,拉斯金对这个单词做了些微调,改为大家现在熟知的Macintosh。

Macintosh项目初期,整个项目组只有四名研发工程师,而且每隔一段时间项目就会被拿出来讨论一下,讨论的主题不是加人加钱,而是啥时解散。好在拉斯金每次都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让项目得以延续。终于有一天,Macintosh被乔布斯盯上了,这下拉斯金不担心项目被解散了,而是什么时候这个项目会被乔布斯据为己有。

乔布斯非常欣赏拉斯金的想象力,但是对价廉物美这个词不太感冒。他告诉拉斯金不用过于考虑电脑的成本,要做完美的产品,性能同样需要优先考虑。乔布斯让工程师为Mac换上性能强劲的摩托罗拉68000,用来支持鼠标和华丽的图形效果。工程师这一次站到了乔布斯这一边,哪个程序员会不希望自己的程序跑在更好的硬件上呢?

反正最后的结果是,乔布斯代替拉斯金接管了Macintosh项目组,开始了Mac传奇的征程……

待续……

今天介绍一个Mac的Tips,之前我们讲过Safari的阅读器功能(文章编号13),最近发现了另一个功能。凡是能够使用Safari阅读器来阅读的页面,都可以用command+shift+r呼出阅读器,把鼠标移至页面下方会出现一个透明菜单,点击菜单里的打印机(直接用command+p也可),在弹出的窗口右下方点击『PDF』选项,可以把当前页面里的有效信息保存为PDF。
如果你安装了Evernote,会发现其中有一个菜单项是『把PDF到Evernote』,点击这个菜单,系统就会把这篇PDF文档完成的保存到你的Evernote里,页面简洁,易于阅读和保存。

第二季开篇——岁月无声(上)

suiyue

Previously on Mac技巧…… 离开了一周,期间收到了大量的意见和建议,我正在进行整理。Mac技巧的读者不降反增,让人欣慰。尤其是最近几天,每天收到的回复信息和查询指令都超过1000条,最高达2000多条,我想,是时候回来了。

Mac技巧第一季的主题分两部分,一部分随笔,一部分技术,技术部分更多聚焦在Mac的使用Tips上面。可以说时而技术,时而人文。在更新频率上刻意保证了每天一篇,这也导致了文章质量时好时坏,写到100多篇的时候颇有文思枯竭之感,最终起了完结第一季之念。

休整期间,我一直在考虑第二季的内容和形式是否需要有一些变化,遂有了以下想法:

  • 微信推送的内容不再局限于上半部分随笔下半部分技术,可能只有随笔或只有技术。
  • 保持随笔部分的风格,持续进行思考和表达。同时接受投稿。
  • 技术部分进行拓展,不再为Mac技巧的名称所困,会以Mac技术为主线探讨技术人生。
  • 定期推荐好的Mac App和iOS App,有需要推荐的厂商和创业者可以和我联系,微信微博均可。
  • 每周推送3到4篇,尽可能保质保量。
  • 简化关键字回复,仅保留 m 和 t ,m 查看文章目录,t 查看最新一篇文章。

以上想法,欢迎拍砖溅玉!

今天是第二季开篇,我想谈谈昨晚刚看的乔布斯1995访谈。这是1995 Bob Cringleg在制作《书呆子的胜利》时对乔布斯的一段非常完整的访谈,当时乔布斯还没有回归苹果,他自己的公司NeXT举步维艰,这段访谈在当年只播出了很少一段就被扔到车库里,直到2011年才重见天日。@七印部落 花费5个月业余时间,累计听译11700个英文单词,推出了中文字幕版《遗失的访谈》,感谢 @七印部落 的工作。 看这段访谈的时候,乔布斯还非常年轻,让人恍惚中感到岁月穿梭时光流转。看完之后才知斯人已去,岁月无声!

今天我为大家讲述一些听来有感的段落,并辅以自己的思考。

1、陈规陋习——folklore 很多时候我们初入江湖,不知深浅,不知道什么事能做,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即使怯生生问了,得到的答复往往是,That’s the just way it’s done(我们向来这么做),于是我们慢慢也变得成熟、圆滑和懒惰,不再去从深层次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别人也这么做。慢慢的,这些东西就成为了folklore(陈规陋习)

一个坏的习惯或传统,可能延续十年、百年、千年,直到那个打破陈规陋习的人出现!

提问、思考和努力工作,你就会抛弃这些陈规陋习,找到布满荆棘也满是鲜花的另一条鲜活的路。

2、为什么要编程 乔布斯建议每个人都去学习或了解一门编程语言,因为编程会教会你另一种思考方式。

为什么要编程呢?第一编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加轻松的完成工作,第二编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思考,因为编程本身就是思考的镜子。
思考最大的价值在于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看待世界,看待世界上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局限在自己的圈子里自怨自艾。烦的时候想想宇宙洪荒、大江东去,你的烦恼也许就随风而去了。

3、富有的感觉
乔布斯从小被养父母养大,创立苹果公司的时候几乎身无分文,但是他在23岁时身价就达到100万美金,24岁1000万刀,25岁1亿刀。
但这不重要,他从来不是冲着钱去的。富有之后乔布斯依然生活极简,一生如此。

财富应该是一种资源,允许你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让你去实现那些短期内看不到效益的事情。但是钱永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公司、人才、产品,以及产品带给客户的价值。 不为钱工作,然后去挣钱。

4、施乐的宝藏
1979年底,乔布斯去施乐公司参观他们的技术成果。施乐给乔布斯展示了三个项目,一个是面向对象编程、一个是计算机网络系统,最后一个才是图形用户,也是最吸引乔布斯的项目。『那是我一生见过最美丽的东西,很快我意识到所有的计算机都该是这样。』 


这三项科技成果在未来的几十年内都将焕发出最璀璨的光华,但是非常可惜,这些光辉都不属于施乐,像施乐这样一座科技金山,为什么最后完全失去光芒,沦为石块,这真是让太人费解,我们看看乔布斯是如何解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