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的科技

iwatch_8_2

「如何学习一门编程语言」分上下两篇,共4000多字,想再回顾一下的,回复 编程 即可。后续我会整理一下放到 macshuo.com上。 这两篇文章前后获得了一千多条回复,仅有一条认为「内容却似乎哪里都能见到,也没有独到的见解」。独到的见解当然没有,我能想到的别人自然能想到。但是内容哪里都能见到却不敢苟同了,我想我写的东西应该世界上只有一份吧,谁会有这么闲散的文笔呢?

每次写完一个规划中的长篇都会比较累,今天微信宕机大半天,我高兴坏了,心想一直坏下去今儿就不用写了,没想到天不随人愿,临时工愣是把电缆接好了,好吧,今天扯点轻松的话题。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科技的发展其实一直是缓慢的,从穴居山洞、茹毛饮血,到拔剑四顾、踏马江湖,再到汽车飞机、一日万里,整个过程历经上百万年,科技就像一头年迈的耕牛在时光的地垄间缓缓前行。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机被整出来了,随后互联网诞生,从此人类的科技开始快马轻裘,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昨天还是电灯电话楼上楼下,今天已经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天下,明天的科技属于谁呢?Google 的 Glass 和无人驾驶汽车,还是 Apple 的可穿戴智能设备?亦或是马斯克的超音速管道和火箭飞机……

有诗吟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今天我们还能找到倾国倾城的科技么?今日佳人,明日黄花,2010年被推崇备至的 iPad 和 iPhone 已经被批评没有创新了,更早的微软和 IBM 已经被说成是没落英雄了,时至今日,说英雄谁是英雄?

上次和 Google 的朋友聊天的时候他们让我评价一下 Google 和 Apple,我说,这两个公司开发出了我每天使用最多的产品和服务,比如Apple 的 iPhone、iPad、Mac和 App Store,Google 的Search、Gmail、Analytics、Map等,所以它们是我最喜欢的两个公司。

Google呢,精深而充满未来感,他们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数据、平台和搜索能力,但却并不迷恋于此,而是把领域拓展到未来,开发出了 Google Glass 和无人驾驶汽车,虽然这两个产品的盈利还不可预期,但是很多人看到了 Google 的眼界和探索精神,这也是其股票一直稳步增长的原因。 关于 Google 眼镜我要插一句,为毛老外戴上总是帅帅的,中国人民一戴总是土气四溢傻气逼人?我觉得要么是这货专门为老外脸型设计了,要么是国内那些眼镜男都不够洋气。哎,有时我被自己崇洋媚外的心理活动搞的什么都吃不下,最后只好去吃海底捞,悲剧啊。

Apple 则是不创新就去死的公司,很多人指责苹果这几年没有创新,但是不要忘了,创新是需要时间的,在你刷微博吐口水扔臭鸡蛋的时候,真正的创新者都在踏踏实实的用锤子钉钉子,用电烙铁焊板子。如果我们从2000年开始回顾的话,Apple 的每个创新大概都要经历3-5年的时间,2001年的 iPod,到2006年的 Macbook,2007年的 iPhone,2010年的 iPad,现在是2013年,我想是到了创新可期的时候了(iWatch?)。 一个产品从无到有是困难的,从有到精是艰难的,而当你站上一个巅峰之后,哪怕是做最微小的改进和提升,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还要承受失败的风险。我们都知道,可能很多人、很多公司穷尽一生都无法达到卓越的境地。所以对 Apple 来说,我们只是需要一点耐心,在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的同时,再等等。

今天之所以想写这个话题,是因为这几天正在玩Jawbone Up手环。智能穿戴设备似乎已经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但是 Google Glass 在国内似乎还是个高端玩具,尤其是我们这种读书读成近视眼「高端人士」,看见别人带 Google 眼镜耍酷心中就有几万头泥马翻腾奔涌。iWatch 呢,除了一堆效果图毛都没有,所以玩玩健康手环是个不错的贴近未来的选择。

我个人除了对 Apple 的产品抵抗力稍弱之外,在其他方面基本上土的掉渣渣,自然不知道有这种手环,这是上次参加阿里技术嘉年华获赠的,回来就开始折腾,用了一周多,感觉不错,手环和 iPhone 或 Andorid 平台上的 App 配合,可以记录你每天运动了多少步,睡眠质量,睡眠时间,还有智能睡眠闹钟,空闲提醒等功能。长时间使用还可以记录你的生命线和趋势。

JAWBONE BANDS

当然有个功能比较鸡肋就是记录饮食信息和热量,全特么是英文,您要是吃了个土豆炖牛肉,根本就不知道填啥,所以,目前基本没用。

用这玩意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如果需要徒步去做点什么,以前的反映是「我了个擦,怎么这么远」。现在的反映是,「好,又可以增加几千步了」。

扯了这么多,明天的科技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没人知道,未来的事情谁说的准呢,不过我觉得,软件与硬件的整合,硬件与人的整合,人与自然的整合,可能是未来科技的发展之路吧……

选择 Mac

imac

今天去苹果官网上扫了一眼,发现Macbook 的价格比我之前购买的优惠了不少,加上有不少朋友让我说说如何选择 Mac,那就简单说两句。

苹果目前 Mac 系列的产品有MacBook Air,MacBook Pro,Mac mini,iMac,Mac Pro。

1、首先来说说 MBA,如果追求轻薄便携的话,当然首选 Air 系列,如果选 Air 系列,首推11英寸系列,因为11英寸的键盘宽度和13英寸差不多,13英寸只是增加了屏幕高度,所以在输入性上二者并无太大区别,但在移动方面11寸就能落13寸的几条街了。Air系列 目前是续航能力最强的笔记本,11英寸款续航时间长达 9 小时。全系列采用了 SSD硬盘,性能无需担心,打开程序文档基本秒开,所以不仅是商务人士,程序员一样可以选择 Air,你可以随时随地拿出 11寸的 Air 进行编程、写作、浏览,无需担心热量、重量和续航。同时,如果需要使用大屏编程,接上蓝牙键盘、鼠标和外界显示器,即可打造一台强劲的台式电脑。

目前 MBA 全系列不支持Retina 显示屏,应该是技术上还没有解决如此轻薄的笔记本如何适配视网膜屏。

2、MacBook Pro是 Mac 系列里的中坚力量,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如果你想追求更强的性能、更好的体验、更清晰的画面,那么我推荐你购买配备了 Retina 显示屏的 MBP15,MBP 系列里的顶配,也就是传说中的 RMBP15,笔记本中的跑车,跑车里的战斗机!如果你选择了足够大的内存和硬盘,可谓一本在手走遍天下都有,画面之清晰性能之强悍让你恨不得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可以编程可以作画可以视频可以阅读,你还可以建三个虚拟机并且同时启动,然后搭一个夹杂着私有云和公有云的混合云,什么 LVS、Cloud Foundry、Hadoop、NoSql,能用的都给丫用上,当客户问你们的私有云有 demo 吗,你沉默着指着自己的包包,都在这里,无比的高端大气!

当然 RMBP15 的缺点是价位较高,虽然已经变得轻薄了,但依然不适合手提斜跨奔波街头,电池的续航能力也是个问题,只能支撑4-6小时。退而求其次是 RMBP13,屏幕、性能、CPU、重量、价位同步降级,也算个上选。旧版的 MBP 就不推荐了,基本上都是过渡产品。

3、Mac mini分为普通版和 Server 版,操作系统也分为OS X Mountain Lion和OS X Server,和普通 PC 不同,mini 就是一个铝合金的漂亮盒子,除了一堆接口啥都没有,但是价位低廉,性能强劲,适合学生或在经济性上考虑较多的用户,配上外置键盘、鼠标和显示器,应该是个Mac很好的解决方案。

4、iMac 是Mac的一体机,外观看上去就是一台帅到逆天的显示器(今天的配图),其中低调隐藏了主机和各种外设,屏幕分为21.5英寸和27英寸。购买前者还是后者,我觉得主要看你自己的书房和书桌大小,在苹果店看起来不算什么的 iMac27,放到自己书房,就特么一个字,大!有了 iMac 27,神马双显示器,什么9个 Space都弱爆了,你只要把自己的窗口平铺开放到屏幕上就行了,还是那个字,大!如果是穷人家的孩子,第一次用 iMac 会眩晕的,你会说妈妈我再也不用窗口最大化了……

iMac 主要是在工作室或家用,配合一个 11寸 MBA 似乎是不错的选择。

5、最后介绍一下 Mac Pro,这货是 Mac 系列中动力最为强劲的机型,号称战斗机里的宇宙飞船,而且是桶装的……它那忧郁的光泽,浑圆的腰身,神乎其技的性能和存储,还有那基于 Xeon E5芯片组的12核 CPU,都掩饰不住Mac Pro的出众,它代表了专业台式电脑的未来……

如果你们不信,看看这个:http://www.apple.com.cn/mac-pro/ ,如果不是专业人士,我不告诉他!


发现虾米 for Mac 上线了,于是推荐了一下,我对国内好的 Mac 应用总是充满敬意的。有位童靴回复:「已下,就差 Mac 了」。我觉得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非常值得赞赏。我的下一个理想就是开发一款牛叉的 Mac 应用,不挣钱,但能够让无数人使用和分享。


文章内容来自微信公众账号:MacTalk
· 微信号:sagacity-mac
· 回复 m 可以查阅所有历史文章和Mac Tips
· Web站点:macshuo.com

*如果希望持续听MacTalk,点击{阅读原文}对作者进行小额赞助

神兵利器——Alfred

Alfred-icon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纷争。

很多人说我的文字风格相对轻松和温和,那是因为我很早就认识到,我们没有教育脑残和喷子的义务。在网际多年,看过太多虚拟的刀锋和鲜血,很多人被彻头彻尾的粉碎,挫骨扬灰,似乎从来没有来过这个网络,但是很快这些人就从另一个黑暗的角落爬了起来,并换上一副暂新的马甲继续战斗。所以我在网络上很少参与或挑起争端,我的文字只写给愿意读的读者。即使这样,有时你还是会遭遇一些特别轴的人,你说「Spotlight可以用多种方式快速定位文件」,他就会说「哪有那么方便,我根本不记得文件名、文件内容及其他任何特征,我只能从各种分类文件夹里寻找」,那你就去找呗,你不是我的学生,也不付给我咨询费费,也没赞助过 MacTalk,我有什么义务让你知道Spotlight的好处呢?

所以关于这个江湖,我最喜欢的两句话送给大家:

自反而缩,虽万千人,吾往矣!
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者!


在之前的 MacTalk 中我介绍过几次 Alfred,个人以为小帽子是 Mac 平台上最为传奇的效率作品,誉为神兵利器毫不为过。其实这个领域当年的带头大哥是Quicksilver,一时风头无两。但是一个人在风头浪尖站太久就会倦怠,而且 QS 也没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结果被 Alfred 迎头赶上,等 QS 醒过来再发布新版本的时候,江山已经易主,Alfred 强势发布2.0,而且通过 Powerpack 模式的强大功能转化了很多免费用户,目前看来 Alfred 已经一骑绝尘了。

昨天 MacTalk 之后有不少读者居然不知道 Alfred,所以今天给大家相对系统的介绍一下。

1、安装(不说了去 Google 吧)

2、基础快捷键:option+space

3、打开应用程序:Alfred 几乎是一切程序的入口,你再也不需要找妈妈要开始菜单了。用快捷键呼出Alfred,输入任何一款应用程序的中文或英文名称,即可快速定位程序,回车打开。

4、简单查找文件:用快捷键呼出Alfred,键入空格,输入你要查找文件名,即可定位文件,回车打开,command+回车打开文件所在文件夹。

5、复杂操作文件:通过find、open、in等关键词搜索文件。find是定位文件,open是定位并打开文件,in是在文件中进行全文检索,三种检索方式基本上可以找到任何你想找的文件。

6、直接当做计算器使用。

7、操作Shell:输入>即可直接运行shell命令。比如>cat *.py | grep print,可以直接打开终端并查找当前py文件中包含 print 的语句。

8、输入iTunes,会出现一个 iTunes mini play,打开可以通过 Alfred 控制音乐播放。用快捷键也能完成这个功能:shift+option+command+p

9、输入email,后面跟邮件地址,可以直接打开写邮件的界面

10、定义文字片段,在 Alfred 的设置-Features 选中Clipboard,在Snippets里定义自己常用的文字片段,比如代码、地址等等等,之后以option+command+c 呼出界面,输入文字片段的关键字回车即可。

11、在option+command+c 呼出的界面里还包括剪贴板历史,输入关键字自动匹配。

12、简单搜索:直接输入你要查询的内容,回车即可打开默认浏览器进行搜索。

13、自定义搜索,这个稍微复杂些,打开设置窗口,点击Features-Custom Search,在右侧栏添加自定义搜索。举几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下规则:

(1)搜索iOS App:

Search URL:itunes://ax.search.itunes.apple.com/WebObjects/MZSearch.woa/wa/search?term={query}

Title:iOS App

Keyword:ios 

(2)搜索Mac App:  

Search URL:macappstore://ax.search.itunes.apple.com/WebObjects/MZSearch.woa/wa/search?q={query}  

Title:Mac App  

Keyword:mac  

设置完之后,呼出Alfred,输入mac dash或 ios 多看,看看什么效果  

(3)翻译:
Search URL:`http://translate.google.cn/#auto/zh-CN/{query}` 
Title:英译中 
Keyword:en 

设置完之后,呼出Alfred,输入en awesome,看看什么效果

大家可以据此自定义各种快捷查询、翻译、打开特定网页等功能。

14、编写自己的插件:Alfred2的推出伴随的是成熟的workflow插件机制,这部分内容就更加复杂一些,这次就不做详细介绍了。我为Alfred 贡献了三个 workflow,分别是查找本地视频、查找yyets,查找startup news,已经放到了 github 上,大家可以参考,我之前的 MacTalk 也介绍过,网址:https://github.com/jackychi

Alfred 功能不止于此,大家根据自己的需要各取所需吧。

锤子和钉子

hamer

最近文章篇幅有点长,您读着累我写着也累,而且我一贯以为在微信里是不适合读长文的,中短篇合适,所以我决定控制一下自己野马般的思路,各位看官意下如何? 最近多看邀请码又收到不少,该发布一期了。

曾经有位古人说过,如果你手里有一把锤子,所有东西看上去都像钉子。还有一位今人说过,如果你有一个钉子,就会满大街找锤子!

哪位读者说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好,就这位穿黄衣服的童靴,请把手里的锤子放下到前面来「……此处省略一万字」。
这位童靴讲的非常好,不过我要纠正两点,第一,诺基亚不是锤子,虽然少数型号可以当锤子用。第二,锤子不是老罗手机,虽然他的手机叫锤子。

如果你们以为我今天要讲的是手里有锤心中无锤不要见人就锤,工具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要被工具禁锢balabala……你们就图样图森破了,Mac君今天要讲的是:

1、尽可能去做开发工具的人

无论是锤子还是钉子,都是工具,如果让我来选择,是去做锤子和钉子本身,还是去用锤子把钉子敲进木板,我显然会选择前者。一个团队里最容易被低估的就是做锤子的人,尤其是做内部用的锤子,因为他们并不直接创造利润,无论做出来的是雷神之锤还是天马流星锤,只要不是作为产品直接销售,那么就是公司买单,而那些拿着工具到处晃的人则更容易出彩,因为客户买单。

从做工具和使用工具这两件事的认知程度上来说,前者更容易知其所以然。从长远来看,个人以为工具和平台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业务和应用则构建于工具和平台之上,相辅相成。

以前我说过一句:「阿里玩的是平台,顺道把电商做了;京东玩的就是电商,顺手搞搞技术」大概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当然京东现在也开始做平台了)。你以为阿里在做电商,其实人家在做电商平台,你以为苹果在做电脑和手机,其实人家在打造App平台。

有了做工具的人和工具,才有可能实现几十倍甚至成千上百倍效率的提升,所以,有机会的时候,去做工具吧。

2、用好工具

写到这估计有同学开始愤愤不平了,不是说不要去造轮子吗?注意,人家说的是不要重新发明轮子,不是不要造轮子!如果有了好的工具和平台,那就去用好了,不要重写一个,尽可能的复用,而不是犯NIH综合症(Not Invented Here,就是非我所创、不是爷搞的就不用的意思)。

用工具,而且要用好工具。用好工具的基础是对工具有足够的了解并刻意练习。很多人从Windows转到Mac上没用两下就开始抱怨了:天塌了地陷了,开始菜单不见了!妈妈开始菜单不见了我该怎么开始?桌面图标在右边怎么办?键盘变了怎么办?找不到文件怎么办?

对于这样的使用者,首先用一记360°回旋踢让其冷静下来,然后再告诉他,你知道Dock吗,了解Finder吗,会用Mission Control吗,那么宽的触摸板不是让你烤红薯的好吧,找文件要用Spotlight,神器Alfred一定要装上,什么都不了解您拿着鼠标里三层外三层的戳能不累吗?

我见过最神奇的Mac用户是把Spotlight关掉了,问之何为?答曰因为每次建索引太慢袅。仔细一问才知道,此仁兄从来就没有完成过一次完整的索引,每次装系统建索引的时候感觉费时费力就把Spotlight关掉了,真实的情况是Spotlight只有第一次全索引慢点,只要建完之后就是增量索引,用户基本无感的。这种用户我们只能说图样图欠揍了。

后来我告诉了他解决方案后,他连声惊呼,太神奇了,太神奇了。好吧,他在Spotlight关掉的情况下用了一年Mac!

好,总结一下,今天的话题是去做工具,并用好工具。貌似又写多了,今天的MacTalk到此结束,晚安!


文章内容来自微信公众账号:MacTalk
· 微信号:sagacity-mac
· 回复 m 可以查阅所有历史文章和Mac Tips
· Web站点:macsh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