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书的秘密

<br /> 纸书的秘密<br />

纸书的秘密配图 2

今天接到出版社通知,《MacTalk·人生元编程》已经在京东各地区全面上架了,目前的安排是京东首发签名版,有需要的读者可以去京东网站订购,相关链接:

京东:http://item.jd.com/11398297.html

亚马逊:http://www.amazon.cn/dp/B00ID5UV30

当当:http://product.dangdang.com/23417548.html

互动出版:http://product.china-pub.com/3769393

下面就给大家说说,为什么有了电子版还要出这本纸版的元编程,纸版与电子版的主要区别除了纸,还有啥。整个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

在这本书付印的最后阶段,本书的责任编辑杨海玲老师找到了我说:书要出版了,你要不要写个前言和读者说两句?我说:来得及吗?杨老师郑重地看着我点了点头。好吧,那就说两句,于是就有了这一篇前言。

我小学四年级之前一直在农村居住,那时候没见过汽车,只见过马车和小推车。搬到城市之后才发现,这世上居然有汽车这种交通工具,那时我的理想是当一名212吉普车的司机。后来见的车多了,觉得司机不够神气,我希望拥有一辆自己的汽车。这个理想在长大后也实现了。但是我从没有想过自己会出版一本书!今天这本书也要出版了,我很欣慰。

现在回想起来,这本书的诞生经历是传奇和值得称道的。我从来没有出版过一本书,曾经有几次心血来潮想写本技术书,结果规划完目录后自己已经疲惫不堪了,看着层峦叠嶂的目录结构,我仿佛走在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想到以后的每个日子都要用业余时间去写这些枯燥的技术文字,我仿佛置身凄风苦雨中而茫然若失,所以,写书计划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但是大家都知道,胸中有丘壑的人总能找到吐槽的土壤,是金子总会发光。2012年8月微信推出了公众平台,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写作的契机。

2012年12月,我开始运营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MacTalk By 池建强”,几乎每天一篇,半年内写了100多篇文章。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我想得益于公众平台的交互性和正向激励,如果每天都有人告诉你,晚上不读完你推送的文章就不睡觉,你也会坚持下去的。慢慢地读者越来越多,很多数字出版界的朋友也加入了这个队伍。突然有一天,他们不再潜伏,而是爬起来告诉我,你的这些文字该收拾收拾出本书了!我原本是不信的,不过,先是多看的朋友这么说,然后是豆瓣,然后是亚马逊,然后我就信了。这种感觉就像是我一个人混迹于敌占区多年,突然冒出了很多自己的同志,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同志,你干得不错!我感到无比荣耀,紧紧握住他们的双手,激动的说:可算找到组织了,其实,俺早就想出本书!

于是电子版的《MacTalk·人生元编程》问世了,书中的内容截止在2013年8月底。

电子书上线后获得的赞誉超乎我的想象,在多看平台上线当天就跃居畅销榜第一名,从此一路榜首,整整霸占了一个月之久。随后上架的很多新书都对我这本书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最终都如潮水般褪去,它们失败了,包括韩寒推出的《一个》。因为这个原因,程序员老赵时不时调侃我为“超越韩寒的男子”,虽然这句话看起来错误百出、逻辑混乱,完全不像出自一个优秀程序员之口,但我听起来还是若有所思的。

截止到2013年底,多看上的《MacTalk·人生元编程》获得了700多个评分,平均得分9.1,另有230多条读者评论。有些读者说这是他们的第一本电子书,有些读者说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我的感受有两点:

  1. 我为电子书事业做出了些许贡献;
  2. 又不是武侠小说,读那么快有必要吗?

事情终于到了峰回路转的时候。电子书虽然风光,但仅限于电子阅读的领域,而且,单纯的电子书是没有ISBN的,想做个图书认证都不行,还不能签售,你总不能卖本书搭个镌刻版 Kindle 吧。这时候另一群关键人物出现了,他们是传统出版界的好朋友。每个人都告诉我,电子阅读确实是未来的方向,你已经考虑了未来的事儿,那现在的事要不要管?只有电子版,你让广大钟情于纸书的群众怎么看?让想要签名版的读者怎么看?……于是我觉得,是时候出一本升级版的《MacTalk·人生元编程》了。最终这个重担落到了程序员的好朋友、人民邮电出版社的杨海玲老师肩上。

和人民邮电出版社的合作是轻松愉快的。我继续写作,除了完善之前的文字之外,还要为这本纸质版再增加十万字。出版社的编辑和美编则开始对于原有的文字进行校对和美术设计。一切都很顺利,除了我偶尔出现写不下去或改不下去的情形。杨老师对我是非常宽容的,遇到这种情况,她就会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对你我心里有底,选题咱已经报去了,选题号也已经批了,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所以您写也得写,不写也得写,还是写吧。于是我的文章顺利地完成了……

剩下的就是杨老师和编辑们的工作了,他们像打磨璞玉一样一点一点地打磨这本书,从文字、内容、印张和色系选择,到最终的版式设计和封面设计,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修改顺利的时候他们不会来找我,偶尔找我的时候也是咨询一下我的个人意见,我只要一言不发或若有所思就可以了,因为杨老师他们总能找到最佳的做法。我唯一的任务就是等待,或想点儿别的。

最终的成书就是您手中的这本书,它的封面设计和正文版式都是独一无二的。书封简约大方,干净得一塌糊涂,体现了MacTalk所倡导的纯粹之美。没有腰封,没有邀请业界大牛和土豪在封底写推荐语(年底了,他们都在做新年计划,我就甭给人家添麻烦了)。正文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页码和标题都精心设计过,如果您获得了良好的阅读体验,那么我们要感谢这本书的美术设计。

书的内容比原来的电子版增加了 Mac 入门和演化史系列、Linux 系列、Vim 插件系列、职场系列、编程与写作等内容,全书共计70多篇文章,划分为六大主题:Mac、程序员与编程、科技与人文、 人物、工具、职场。篇篇独立成文,可拆可合,您可以随时翻阅。Mac 主题的最后部分是130个 Mac 使用技巧,供 Mac 用户参考使用。另外,我根据书中的主题和时间线,重新调整了文章的顺序,更符合读者阅读习惯。

这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Mac 用户手册或技术图书,也不是一本思想文集,而是一个70后程序员,以柔软的笔触,立于 Mac 之上,讲述技术与人文的故事,起于 Mac 而不止 Mac。书中写了 Mac,说了苹果,聊了技术,侃了人生元编程,汇聚了我个人的经历和悲喜。您读完了,有收获就是好事,不用想的太多。如果书里在讲 Mac,那就是苹果公司的 Mac;如果在说Shell,那就是操作系统的Shell,如果在聊程序员,那就是你我身边的程序员。我尽量做到文字简单、内容有趣,因为简单和有趣也是一种力量,希望您读完这本书以后,也能拥有这种力量。

王小波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趣,对于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对于另外一些书,有趣是它应该达到的标准”。我希望这本书达到了有趣的标准,同时还讲了一些有用的东西。如果您说没达到,那我下次继续努力。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包括技术圈和出版界的朋友。其中冯大辉先生在我运营微信平台和写作的过程中给予了诸多支持和推荐,并为此书作序;微信平台“二爷鉴书”的作者邱岳为此书作序并多次推荐;网友“密码有误”为此书作序并进行了部分文字的校对。杨海玲老师在成书的过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没有她的催促和辛劳的工作,此书无法出版,在此一并谢过。

特别感谢我的妻子和女儿,写作占用了我大量的业余时间,虽然我很努力地抽出时间去陪伴家人,但在这方面显然是不达标的。没有她们的包容、照顾和期盼,此书无法出版。

最后,我把这本书献给我的父母。我的父母就像千千万万的普通父母一样,永远在远方默默注视着子女的成长。我在他们身边得到了最好的教育和关怀,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我最敬爱的人!

撰写于 北京,2014年1月8日,晴

用好自己的份额

2013-05-17 23.21.54

以前很多读者反馈说Mac技巧这个帐号比较有亲和力,不像其他微信大号那么冷冰冰的。我主观的把这当成了真心的恭维话,所以比较受用。为了维护这个形象和遵守上一条微信的诺言,今天下午1点到3点,我花了2个小时阅读大家最近的留言并做了回复(大部分)。有些不错的问题没回复,可能会拿到文章里单独谈。回复内容有多有少,最短的是这样:

「我想转专业,有建议吗?」
「转!」
有些事情想做就去做好了,未来有无数的选择在等着你,没那么多犹犹豫豫和瞻前顾后!

这次大伙的反馈让我收获很大,多了不少可以写的话题,陆续会写出来。其中最多的需求是讲讲经历,有位读者说,小道君谈大学生活,道哥在技术回忆,鬼脚七聊苦难生活,Mac君也该讲讲自己的经历了。我觉得可以讲,虽然回忆就意味着老去,虽然我的经历平淡无奇,但是至少可以让读者增加自信,因为我的技术之路始于车间和散热器,看完之后你们估计所有的顾虑都没了:)

还有读者要求谈Mac发展史、IT发展史的。Mac的技术发展以后可以讲讲,但是想了解IT发展史的,我建议大家去读吴军老师的「浪潮之巅」,写的大气磅礴,读来舒心舒畅还能涨知识。另外,「硅谷之光」也不错。

当然也有左右互搏的建议,比如少讲点Objective-C,多讲讲Objective-C之类的,这种就没法兼顾了,大家各取所需就好。


今天谈的话题叫做用好自己的份额

人生在世常常慨叹世界和命运的不公,比如为什么生在天朝,为什么爹不姓李,为什么老家的三套房子不在北京,为什么摇不上号……大家抱怨的东西,往往是现实无法改变的,所以毛用都没有。资源永远有限,如果把人作为X轴,资源作为Y轴,那资源基本上符合正态分布曲线,极少数人在资源上极端富有,极少数人极端贫穷,剩下的大区间里的大部分人都是中等水平。你我中大部分都属于这个区间,只是有的偏上有的偏下而已。

所以,资源上永远没有公平,但有一点是公平的,那就是大家都只能活一回,所谓的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再牛X的主,一旦挂了就得烟消云散,今年春天的那片叶再也不是去年凋零的脉络。无论幸与不幸,你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那就是你得到的份额,一人一次,不退不换,童叟无欺。

很多人喜欢用下辈子感概人生抒发情感,对不起,没有下辈子,或没人能证明有下辈子,所以好好利用你自己的份额,过好这辈子。

如何用好自己的份额,那就仁者见仁银者见银了。很多科技公司的成功人士岁数大了都开始修习国学和佛学,我不是成功人士,理解不了国学,也信不了佛,所以仅有些极为粗浅的认识和大家聊聊。

1、首先这份额是你自己的,不是上一代的,也不是下一代的。你不能把自己未竞的梦想强加给下一代,也不能被上一代的思想禁锢。好好利用自己的份额,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或至少为之奋斗的生活,努力去实现年轻时的梦想,照顾好子女、父母,常常和好朋友聚聚。
当你终有一日准备驾鹤西去的时候,你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一辈子抵达最远的地方是铁岭而忧伤;也不会因为当年给儿子报了十几个课外班而痛苦;也不会因为『老子这是为你好』的土鳖语言而流下悔恨的泪水……
好好利用自己的份额,这是你的宿命!另外,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的份额。

2、你周围的一切远远不是生活的全部,尽可能的去远方游历,睁开眼睛看看世界,自会海阔天空。回复88,阅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3、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更多的依靠书籍,多读书,无论是在人生的那个阶段,读书都有益无害,人类的各种美好和苦难都在书里。回复111,阅读「读书日谈书」,回复112,阅读「读书日谈书(续)」

4、努力工作,快乐生活,并且把两者分开。
读奥巴马的「无畏的希望」的时候,有个情节印象深刻,那时奥巴马还是参议员,有一天奥巴马因为一个提案即将通过非常兴奋,从华盛顿给太太打电话,絮絮叨叨提案的重要性,神马肩扛式导弹的危害、商业航空、冷战遗留武器库balabala……

这时候太太打断了他,

『家里有蚂蚁!』
『什么?』
『我在厨房和浴室发现了蚂蚁』
『那……』
『明天下班回家的时候记得买灭蚁器,我得去接孩子……』
『好的』
『千万别忘了,记得多买几个。我得去开会了,再见,亲爱的。』
『这……』
奥巴马夫人挂了电话,奥巴马开始思考肯尼迪当年是不是下班也得买灭蚁器。

每个人的工作都有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但不是在家里。尽可能不要把工作拿到家里做,另外多谈论大家都感兴趣的事。

今天就说这么多吧,说多了你们也烦。


今天推荐一款Mac上的API文档查询和代码片段管理器,名字叫做Dash,打开Mac App Store搜索Dash即可。

支持对各类技术文档的检索,包括Mac,iOS,Python,Ruby,Lisp,Lua,JavaScript,Java,jQuery,Extjs,D3,MongoDB,Redis等等,应有尽有,可以离线检索,在线时还能顺手把Google和Stack Overflow的结果显示出来,码农必备!

读书日谈书(续)

readbook

昨天推荐了那个软件大礼包,很多童靴反馈说终于第一次购买正版软件,这让我很欣慰,我希望未来可以买到更多的国产软件。另外,这个软件包又延长了三天,有需要的可以看看。

昨天要探讨的三点:

  1. 现代人普遍不读书
  2. 国内对知识产权的漠视
  3. 电子书对传统产业的冲击
    讲了第一点,今天说说第二点和第三点,重点说第三点吧。

对知识产权的漠视,这是我们永远无法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图书音像和软件领域。软件就不说了,之前的讲过一期。对于图书,无论是纸质书还是各类电子书,盗版界基本采取了广泛撒网、重点捕捞的战略战术,做到了宁可错盗一千,绝不放过一本的辉煌战果!如果一个民族不尊重产生和创造知识的群体,那未来我们还能留下什么?

第三点就是电子书对纸质媒体的冲击。我现在阅读基本是三种介质:纸质书、iPad mini和Kindle。这些优秀的电子阅读工具极大地冲击了出版行业,对于书价提升空间很小的作者和出版商来说,打击是超乎想象的。

电子书之所以能对纸质媒体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主要原因是软硬件技术的进步。现在的iPad系列和Kindle系列,都是很好的阅读工具,尽管阅读只是iPad的一个功能,但是我知道很多人用到iPad最多的功能就是阅读。由于这些电子版本的书籍,去除了大量的生产成本,书的价格可以降到很低,比如Kindle Store上的很多电子版书籍只有纸质书籍的1/3,国内的多看、字节社和豆瓣阅读上的书价都非常诱人,而且这些云端的书店还提供了大量的免费书籍吸引读者,优势显而易见。

所以对于书、阅读和出版行业来说,未来的方向只能是电子化。

纸质书不会消亡,总有和我一样的人喜欢手捧纸质图书阅读的感觉,对于纸质图书和传统出版业来说,只能像图灵公司说的,提供更好的内容和更好的质量。

而传统出版业和电子化图书的结合,前景更为广阔。电子化并不是单独做成PDF或一本书一个App放到移动终端就完了,而是需要与云端的书城和移动的终端结合起来,这样用户就会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好处,比如笔记保存、分享、高亮,进度同步等等。这一点国外市场已经做的非常成熟了,在苹果的iBook Store或亚马逊的Kindle Store中几乎可以找到你想买的任何书籍,而且除了良好的阅读体验,这些阅读器都对应了强大的后端系统,iPad有iBook Store,Kindle有Kindle Store。而国内的类似应用云中书城、多看、字节社、豆瓣阅读等,书库的规模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小。如果传统出版业和这些电子厂商能够很好地结合,那么无论是对于书商、云端书店和读者,都是非常好的事情。

当然,图灵公司已经在做这些事情了,大家在多看和豆瓣阅读上可以看到很多图灵策划的书籍。

在阅读App上,国外首推苹果的iBooks和亚马逊的Kindle,基本上都是简洁优雅大巧若拙的风格。国内首推多看,字节社、豆瓣阅读、云中书城也不错。不知道我的读者里是否有豆瓣的童靴,我特别奇怪豆瓣阅读的iPad版本,为什么不增加调整字体大小的功能?用iPad时还不觉得,字体大小正合适,但是在iPad mini上字体就太小了,还不能调整,而iPhone版和Android版都是可以调整的,这个问题着实让人费解。

总体来说,我希望大家读书的环境越来越好,能读到更多的好书,也希望提供创造性内容的工作者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也许不远的未来,创新和创造会越来越多,复制和盗版会越来越少!

今天参加了InfoQ组织的GitHub活动,到家已经很晚了,就写到这吧。

读书日谈书

books

昨天讲了个小故事,结果被N多90后小朋友吐槽,说那个故事小时候就看过,是小学课本里的文章,叫做地震中的父与子。于我而言,这是我多年前读的一篇英文文章。这件事让我耿耿于怀,杯具的是,自己已经老的不像样子,洗具的是,读者范围还是很广滴,因为有很多80后和70后说故事很好嘛,显然他们和我一样是不可能在小学课本看到这篇文章的。

有00后的敢出来吱一声吗?
另外,关于第一季和第二季的间隔时间,大家不用担心,不会太长。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阅读和写作。我觉得我正在践行这一点,今天是读书日,就谈谈书的事。

工作十几年来,我发现书是自己购买频度最高的商品,基本上看见好书就买,或者临时急用的工具书也买,甚至碰到近期不会读的书,觉得不错也就买了。工作前期,薪水低微,那时候买书要考虑价格,后来相对好一些,价格已经不再是买书的考虑因素,买书的地点也从实体店转移到了网络。现在算一下,还真想不起来哪本书是在书店买的,或有多久没去实体店买书了。

之所以爱买书,一方面是因为喜欢看书,另一方面也和自己从事软件行业有关。软件行业对人的要求是终身学习,技术的革新和变化太快,2000年的软件技术和今天相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另外还有第三个因素,也是我很长时间没有意识到的,那就是书的价格。2000年书是几十块钱一本,到现在基本上还是这个价位。而2002年4千元一平米的房子,到了2012年已经变成4万一平了。即使是从整个时代变迁的角度,书也算是涨价最慢的商品之一了,所以,买书是个事儿吗?

既然买书不是个事儿,那为什么写书的、翻译书的、出版社的,都没有香车宝马夜韶明装呢?很多写书出书的都有其他工作,完全靠写字养活自己的,国内就那么几位,号称畅销书作家。青年作家兼赛车手韩寒在《给李彦宏先生的一封信》中写到,“一本书如果卖两万本,已经算是畅销,一个作家两年能写一本,一本可以赚三万四,一年赚一万七,如果他光写书,他得不吃不喝写一百年才够在大城市的城郊买套像样的两居室。”之前与一位资深出版人聊天,他说好卖的技术书籍的标准是5000册以上,10000册以上已经是畅销书了,即使这样,出版社和作者、译者的利润也非常薄,这一点还是很让人震惊的。在了解这些背景之前,我琢磨着一本畅销技术书籍,怎么也得卖到十几万册吧?中国可是有十几亿人口基数的,但现实总能轻易突破你的底线。

什么原因造成这样一种局面呢?我个人觉得有三点可以探讨:

  1. 现代人普遍不读书
  2. 国内对知识产权的漠视
  3. 电子书对传统产业的冲击

关于第一点,以前看见一个段子,说:“在日本地铁里,5个人就有5个人读书看报;在台湾,5个人就有3个人读书看报;在香港,5个人中有2个人读书看报;而在中国的地铁里,5个人中往往有两个人在讲话,另外3个人在听他们讲话。”当然,现在北京地铁里都是人贴人肉贴肉,每次挤地铁都祈祷自己立刻瘦十斤,能说句话就不错了,哪还有空间读书呢?不过这从侧面也反映了一些问题,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有相当大一部分中国人,成年后就不读书了。既然书都不读了,买书就更少了。事实上由于技术从业者的强迫性学习,搞爱踢的已经是一个非常爱买书的圈子了。

关于第二点和第三点,明日再表吧……

今日Mac技巧:
昨天在 @唐巧_boy 童靴的微信频道 iOS开发 中得知,http://www.macheist.com 网站正在组织一个Mac软件包优惠,软件列表如下:

  1. xScope:设计精确度量工具,专门为设计师和开发人员创建,原价30刀
  2. iStopMotion:定格动画应用,配合iOS应用iStopMotion Remote Camera可以实现远程相机,原价50刀
  3. Totals:Mac上的发票软件,原价40刀
  4. Clarify:强大的屏幕截图工具,还可以编辑图片,导出PDF,文件存档,同步evernote等。唯一的不足是UI不支持Retina屏。原价30刀
  5. AirServer:基于Airplay技术,在Mac上播放iPhone和iPad里的图片、视频或整个屏幕映像,原价15刀
  6. Fantastical $20:日历应用,配合原生的日历,操作和检查更方便。原价15刀
  7. CleanMyMac 2:知名的Mac清理软件,原价40刀
  8. Little Inferno:一款小游戏,10刀
  9. Path Finder:增强型的Finder工具,独立应用,如果你还没用Finder的插件,这个应该是首选。40刀

以上软件打包后一共 9.9刀,相当价廉物美,有需要的童靴可以去看看。目前优惠时间还剩13小时。

奇特的一生

slife

最近谈了困难和容易的选择,说了逃离舒适区,今天就谈谈全才和专才吧,也算统一回复下很多同学的问题。

很多人的看法是二选一的,要么全面发展,样样精通样样稀松;要么成为某个专业领域的顶尖专家。作为一个70后程序员,老朽万不赞同!

就拿IT技术来说(好吧,我只能说这个领域,被你们看穿鸟),工作十年以上的,想不成为通才是很困难的,除非你确实是不思进取,而且十几年不跳槽。很难想象一个工作近10年的技术人员说,我只会Java!回顾一下,从2000到2013,技术领域的革新速度令人瞠目结舌,说日新月异不为过。各种操作系统、编程语言、数据库(Sql的、NoSql的)、各种框架、平台、业务系统,接踵而来,数不胜数,你得多牛叉才能做到十年只用一种操作系统、编程语言和数据库啊?

比较好的方式是全面熟悉你接触或主动学习的内容(非浅尝辄止),同时在其中根据兴趣和方向打造自己的专项特长。

写到这估计就有同学要发言了,那位已经涨红了脸的童靴你说一下吧,“Mac君,全面学习打造专长,说者容易做者难,不吃不喝光学东西,你当我神仙啊?”。好的这位神仙,你先坐下,把手里的臭鸡蛋放到桌子里面,下面我将用一个完美的公式证明这是可行的。

是啊,人怎么会有那么多时间学习那么多东西呢?其实这个不可能的设定,是在保证你有足够时间看电视、看美剧、刷微博、上网闲逛的基础之上的。只要把上述这些事情消费的时间减少一半,拿来持续学习,你就会发现学习效果是惊人的。

有一本书叫《奇特的一生》,介绍了一位叫柳比歇夫的科学家,这个兄弟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涉及内容包括: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

柳比歇夫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时间干这么多事情?难道他不睡觉不娱乐每天工作18小时么?非也,很多宣称自己每天工作15小时的人,真正有效的工作时间可能不到一半。柳比歇夫把时间分为纯时间和毛时间,纯时间是要把工作中的任何间歇都要除去的,他这么描述:

“常常有人说,他们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这样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拿纯时间来说,我一天干不了那么多。我做学术工作的时间,最高纪录是十一小时三十分。一般我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我就心满意足了。我最高纪录的一个月是一九三七年七月,我一个月工作了三百一十六小时,每日平均纯工作时间是七小时。如果把纯时间折算成时间,应该增加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我逐渐改进我的统计,最后形成了我现在使用的方法……”


“当然,每个人每天都要睡觉,都要吃饭。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时间用在标准活动上。工作经验表明,约有十二——十三小时毛时间可以用于非标准活动,诸如上班办公、学术工作、社会工作、娱乐,等等。”

这个人对时间有精准的把控,他会把自己每天的工作和用时记录成册,时间就像经过严格控制的沙漏一样,在他身边缓缓流过,他仿佛能感知时间的流失。这样的自控能力、学习和工作效率让人叹为观止,常被我奉为天人!每当偷懒时总是对自己说,孙子,你看看人家柳比歇夫子是怎么干的!当然,咱不是天才,有时候懒还是要偷的……

所以,综上所述,无论你现在处于哪个境地,是手握优质资源还是即将被裁掉,其实都是自己之前的选择造成的。我们不能改变出生的国家、年代、家庭背景、运气,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充分利用时间,按照自己的兴趣把自己训练成通才之上的专才,这个道理很多人懂的晚,做的晚,但是,就像写Mac技巧一样,写的慢不要紧,重要的是持续的写!

证明完毕!

今天是3.8妇女节,祝所有的女听友节日快乐,所有的女生都是美丽的天使,只不过有些更美丽而已!

永远没时间

putao

之前说过“如何提升自己,一方面靠工作积累,一方面靠另外8小时。一天24小时,8小时工作8小时睡觉,剩下的8小时才是能够决定你未来的东西。”但还是很多人反馈,没时间。要吃饭、要交友、要锻炼、要购物、要娱乐,没时间啊就是没时间。今天就拿出点时间来再谈谈这事。

我曾经有一个阶段处于永远没时间学习的状态。忙得焦头烂额,没时间;有点空闲时间了,上上网聊聊天,很快没时间;终于有了整段的时间,好吧,时间如此充裕以至于完全可以先看个美剧,听听音乐……等终于打开书本开始阅读时才发现:没时间了!

事情就是这样,无论是工作、娱乐、学习,时间就那么多,每个人都一样,它并不是随取随用,而是不管不顾无声无息的流走,和冰冷的河水并无二致。所以你没法管理时间,没法埋怨时间,只能合理利用它。如何合理利用,那就仁者见仁了,我的建议:
1、合理使用碎片时间,现在电子阅读和互联网如此便利,Anytime、AnyWhere、AnyDevice,都可以吸取知识。
2、合理使用整块时间,这个时间段就需要你专注的执行自己的计划。

关于时间这件事,有两本书我觉得说得非常清楚,一本是《把时间当做朋友》一本是《暗时间》,有心人阅读后必有收获。

今天再为大家推荐一张最近在听的音乐专辑《这小小的葡萄我从来没吃过》,这是左小祖咒先生2013年的新专辑。左小诅咒相对小众,如果你没听说过这个人,那就用Googel百度一下。用一句话概括,左小诅咒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摇滚师、当代艺术家,同时又是诗人、小说家和电影配乐人。他的作品既充满愤怒,又有对贫苦大众的悲天悯人,游走在社会和审查制度的边缘,我个人非常喜欢,但左小的风格并不适合所有人,我也只能欣赏他一半的作品。

在这个新专辑中,左小诅咒融入了很多儿童的元素,但依然充满了对当代社会的思考,我比较喜欢其中的奶奶个腿、他们的儿歌、大西瓜、黑猫白猫。

今天就不再写Mac技巧了,春节后继续。祝所有已经回家的和还在路上的童靴,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