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唱衰中国的企业软件的未来

最近朋友圈看到几篇谈中国 To B 软件产业的,比如中国软件公司为啥做不出产品啊,投资人前几年投了很多 To B 赛道的技术创业血本无归啊,等等,好像中国软件企业这么多年一直活在上个世纪一样。

我们的知识星球里也有用户提问:

之前看直播, 有几个大佬老师 都提到 Salesforce 是一家很牛的公司, 甚至能和Google 比肩, 但是他们都没说到底是怎么个牛法。查了两个半天, 感觉就是个有些成绩的普通软件公司啊。请教池老师, 这家公司到底牛在哪?

我在 To B 软件行业工作了近 10 年,借着这个问题,聊聊我对 To B 软件的看法。


对于星球的用户,查了两个半天发现 Salesforce 是个有些成绩的普通软件公司。从我的角度看,你可能没有发掘到有效信息,另外对「有些成绩」,我们的理解可能不太一样吧。

Salesforce 成立于 1999 年,是全球按需 CRM 解决方案的领导者。CRM 鼻祖,SaaS CRM 鼻祖,目前市值 1700 亿美元左右,2021 年营收 212.52 亿美元,合计 1300 多亿人民币,这个成绩,无论是和中国顶级互联网公司比,还是和 Google 比,都不能算是「有些成绩的普通软件公司」了。

Salesforce 无论是业务、生态、技术、行业领先性,在国外都是非常知名的软件公司,比肩 Google 倒不至于,但和 Oracle、SAP 差不多是一个量级的企业。

为什么国内的同学会对美国的 To B 的大型软件公司无感呢?因为国内没对标。国内最大的企业软件,算是用友,市值 700 多亿人民币,是 Salesforce 的零头。

为什么我们对消费者领域的软件公司都很熟,比如美国的 FANG,中国的 BAT、字节跳动、美团等等,因为有对标,我们作为消费者,两边的服务都用。

这里就会产生另一个疑问,中国从总体上来说发展是跟着美国走的,为什么美国 To C、To B 都有顶级的公司,中国只有 To C 牛 X,To B 的企业,差几个量级,为什么会这样?

美国公司的商业周期很长,百年老店比比皆是,即便是现代科技公司,比如沃尔玛,1962 年成立,苹果,1976 年,微软,1975 年。福特汽车是 1903 年成立的,通用电气是 1892 年成立的。这些企业,在漫长的商业周期里,很早就遇到了各种市场红利枯竭的问题,他们早就经历过这种状态了,所以非常重视效率、成本和创新。

当一个公司开始注重「2021 年中国企业口口相传的降本增效」时,自然就开始重视能够提高效率能够降低成本和促进创新的工具,企业在这个领域投入大了,这就是强需求,对应的企业自然也就出现了,这是几十年前的事。

大家都觉得亚马逊很牛吧,但是传统企业沃尔玛和亚马逊对抗了几十年不落下风,沃尔玛这样的传统公司,技术实力一点也不差,人家还有卫星呢,数字化做的比中国零售行业早了几十年。

对应中国,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是 90 年代和 2000 年之后创建的,满打满算 20 年发展时间,但这 20 年,相当于很多国家 100 年,改革开放,经济复苏,人口十多亿,市面上全是大片大片的开阔地,怎么说呢,各个领域,只要方向大差不差,挣钱太容易了。

一旦企业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没人会理会什么降本增效,数字化,信息化,也没那么重视。我自己发展好好的,为啥要用你的工具呢。靠市场红利驱动就能发展,就能赚钱,所以大部分企业对于新工具、新软件、新方法的采用意愿非常低。这就导致早些年做 To B 像是装孙子一样,各种定制各种满足各级领导的面子工程,效率反而没那么重要了。

所以,中国的用友和金蝶,就那么大,已经很不错了,也算是抓住了市场的红利。但和美国的 To B 软件相比,就差了一个量级。

写到这里估计有人会问了,说的挣钱这么容易,咋我没觉得呢?

这是因为,大部分人不具备知道这个领域赚钱的认知,或者知道也不具备进入这个领域的资本。

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啊。当一个领域很多人唱衰的时候,也许就是最好的时机。

随着中国产业进程的发展,需要持续降本增效,提升用户体验,所以,未来企业级软件的需求不是变弱,应该会逐步走强。

这是我的判断。

胶片摄影:

咔嚓咔嚓,非常棒

设计简单并且具备生命力的产品并不容易。2012 年,龙哥说产品经理是站在上帝身边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龙哥想恭维一下产品经理,其次,要做简单的产品。

上帝制定了世界运行的规则,这些规则都很简单。大约在 1605 年,开普勒就发现了行星的移动遵守著三条相当简单的定律,这就是著名的开普勒三大定律。这是咱们高中学习的,想必读者也已经忘的干干净净。但是,如果你是个产品经理,要记住,世界的规则是简单的,简单的才是美的,有生命力的。到了我们有能力做产品的时候,也不要把事情搞复杂。

自然的、简单的、有规则的产品,才会自我传播,才会被用户推荐给用户。

晚上收到了四卷冲扫出来的照片,其中有一卷漏光了。回北京的时候,我特别想拍官厅水库的风车,于是把车停在水库的边上,拽出那个腰平取景的胶片相机拍摄,不知道挂在哪了,居然卡吧一声,后背暗盒打开了。这可是不得了的事儿,就是说,暴露在光线里的底片,成了废片。我手忙脚乱,赶紧合上后背检查,也没发现是咋打开的。

上网搜了一下,觉得大部分胶片还有救,何况还有没拍完的。于是重新按下快门,拍下了这张非常漂亮的风车照。

最终发现,只有五六张是废片,整体非常棒。

创业也一百多天了,已经喊完了“预备、开始”,并且进入了拍摄状态。

咔嚓咔嚓,非常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