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杂七杂八写了很多东西,总会有读者问,你是从哪获取到这些知识和信息的?写了六年还不够你得瑟的,怎么没完没了了?早期写东西是因为之前的十几年积累了很多素材和想法,输出到一定程度,就需要重新去收集知识和素材、学习、进化,然后再次输出。这个阶段并不是串行的,而是并行的。大家会看到,很多习惯写作和分享的人,一般都是持续输出,生命力长的作家,作品也是一本接着一本,不敢长时间的中断。停下来容易,但是重新上路,就需要更大的驱动力才行。这也是很多人无法坚持的原因。
很多人会说,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但前提是你得有这个知识库才行,如何管理自己的知识库呢?估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办法。我也有,办法虽然很土,对我来说还有些效果,分享给大家。
收集知识对我来说大概有两个阶段,开始的时候目的性极强,比如想学习 Linux,买的书和上网找的资料都是 Linux 相关的,然后进行整理和消化吸收。后来功利性没这么强了,无论是技术、文学、传记、影像,看着好就会把一些片段或入口保存自己的知识库里。当然,任何时候都有需要针对性的知识的时候,比如写推荐算法的文章,还是得去找到特定领域的资料以确保自己写的内容是相对严谨的。
读书
构建知识库就像建一座摩天大楼,开始的时候要把根基打好,结实、端正、坚韧,有人过来踹一脚,能做到不动如山。知识是金字塔,地盘越坚实,越容易构建上层建筑。如何打好基础呢,当然是读书喽,这个阶段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去追击一些知识碎片,效果反而很糟。
人们常说,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大意就是买的容易读来难,最终买了个收藏知识的幻觉。我对此倒是不以为然,买书肯定是好事不是坏事,但你别想着买了的书能全部读完,凡事都有转化率,买了,就有可能读,不买,那可能真的永远不会读。况且有些书是用来收藏的,有些是用来当参考手册的,有很少一部分是买了需要立刻读完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呢?这是个可以写本书的话题,简单来说,要对阅读进行层次划分,同一本书,因为性质和场景不同,我们可以简读,速读,精读,甚至可以用学者的方式阅读。什么是学者的方式?就是知识拆解和重新组合,安姐在她的极客时间专栏里谈到了编程语言的学习,别人去学怎么使用,她想的是语言是怎么实现的,类型系统是什么,计算能力的边界在哪。学者方式的阅读也是类似。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有的人遇到看不懂的图书和文章就会觉得作者写的烂,遇到浅显解惑的内容又会认为作者肤浅,却从来不考虑自己的需求场景、阅读方式和理解问题。有的人希望快速阅读一本书,有的人希望找到好书,有的人则希望能够通读并拆解一本书。读书时要找到自己的定位。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光读书当然是不够的,想学以致用,还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建立人和知识的连接。我的方式就是写下来。无论是读纸书还是电子书,我都喜欢在读的过程中里写写画画。读完之后,如有必要,就会把纸书里写的文字和划线部分,电子书里的摘要和评论,全部记录下来,甚至写成一篇文章。书里有些内容特别好的,我会把原文在电脑上重新敲一边,以便随时阅读。
柯南在刻画福尔摩斯这个人物的时候,创造了记忆宫殿这个类比,其实普通人也是类似的记忆模式,写下来的过程就相当于你把某些知识放到了记忆宫殿的阁楼,阁楼多了,也就形成了宫殿和记忆图谱,用的时候自然可以按图索翼,追根溯源,最终把这些知识连接起来。
构建知识库,就像酿酒,无论原材料多好,挂着霜的原产地葡萄也好,深山老林的矿泉水也罢,最终出来的得是酒,而不是汽水。知识的发酵也是如此。
至于这些知识放哪,如何分门别类的管理,每个人处理方式都不一样。我一般用 Ulysses 写比较正式的、可能发布的东西,用 Evernote 记录碎片化的、非正式的信息。这方面很多人比我做的更好更系统,后面再说。
稍后读,而不是稍后再也不读
除了系统性的读书,我们还会从现在的付费专栏、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以前的 RSS 和博客上汲取知识,这些相对碎一点的内容,基本上都会提供收藏或者稍后读功能。大部分人看着好点击了收藏或者稍后读之后,这些知识就消失了,因为大部分人稍后也不读……直到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有了一个一眼看不到尽头的阅读列表和堆积成山的 PDF,然后开始梦想到一个人迹罕至的森林小木屋里苦读一年以期迎头赶上 —— 对了,要是每天清晨沿着林中小溪散步时会有人带来食物并带走垃圾就更好了。围笑。
我自己把稍后读的内容分成两类,一种是当做参考消息的,收藏起来,将来能搜索到就行。另一种则是真正希望稍后读的。对于第二种,我会每天拿出固定的半小时把这些文章找出来过一遍,有价值的内容写上价值所在,做个标记放入我的知识库,读完了了的,干脆删除了事,防止信息干扰。
稍后读的工具挺多的,比如 Instapaper、Pocket、Evernote、Send to Kindle 等等,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好。
因为资质平平,我在构建知识库的过程,差不多遵循的原则是日拱一卒、不期速成。现在看来,虽然学的慢,但也不是学不会,于是有了这些年的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