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收集」知识

MacTalk-L1000537 7:21:2018

这些年杂七杂八写了很多东西,总会有读者问,你是从哪获取到这些知识和信息的?写了六年还不够你得瑟的,怎么没完没了了?早期写东西是因为之前的十几年积累了很多素材和想法,输出到一定程度,就需要重新去收集知识和素材、学习、进化,然后再次输出。这个阶段并不是串行的,而是并行的。大家会看到,很多习惯写作和分享的人,一般都是持续输出,生命力长的作家,作品也是一本接着一本,不敢长时间的中断。停下来容易,但是重新上路,就需要更大的驱动力才行。这也是很多人无法坚持的原因。

很多人会说,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但前提是你得有这个知识库才行,如何管理自己的知识库呢?估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办法。我也有,办法虽然很土,对我来说还有些效果,分享给大家。

收集知识对我来说大概有两个阶段,开始的时候目的性极强,比如想学习 Linux,买的书和上网找的资料都是 Linux 相关的,然后进行整理和消化吸收。后来功利性没这么强了,无论是技术、文学、传记、影像,看着好就会把一些片段或入口保存自己的知识库里。当然,任何时候都有需要针对性的知识的时候,比如写推荐算法的文章,还是得去找到特定领域的资料以确保自己写的内容是相对严谨的。

读书

构建知识库就像建一座摩天大楼,开始的时候要把根基打好,结实、端正、坚韧,有人过来踹一脚,能做到不动如山。知识是金字塔,地盘越坚实,越容易构建上层建筑。如何打好基础呢,当然是读书喽,这个阶段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去追击一些知识碎片,效果反而很糟。

人们常说,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大意就是买的容易读来难,最终买了个收藏知识的幻觉。我对此倒是不以为然,买书肯定是好事不是坏事,但你别想着买了的书能全部读完,凡事都有转化率,买了,就有可能读,不买,那可能真的永远不会读。况且有些书是用来收藏的,有些是用来当参考手册的,有很少一部分是买了需要立刻读完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呢?这是个可以写本书的话题,简单来说,要对阅读进行层次划分,同一本书,因为性质和场景不同,我们可以简读,速读,精读,甚至可以用学者的方式阅读。什么是学者的方式?就是知识拆解和重新组合,安姐在她的极客时间专栏里谈到了编程语言的学习,别人去学怎么使用,她想的是语言是怎么实现的,类型系统是什么,计算能力的边界在哪。学者方式的阅读也是类似。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有的人遇到看不懂的图书和文章就会觉得作者写的烂,遇到浅显解惑的内容又会认为作者肤浅,却从来不考虑自己的需求场景、阅读方式和理解问题。有的人希望快速阅读一本书,有的人希望找到好书,有的人则希望能够通读并拆解一本书。读书时要找到自己的定位。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光读书当然是不够的,想学以致用,还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建立人和知识的连接。我的方式就是写下来。无论是读纸书还是电子书,我都喜欢在读的过程中里写写画画。读完之后,如有必要,就会把纸书里写的文字和划线部分,电子书里的摘要和评论,全部记录下来,甚至写成一篇文章。书里有些内容特别好的,我会把原文在电脑上重新敲一边,以便随时阅读。

柯南在刻画福尔摩斯这个人物的时候,创造了记忆宫殿这个类比,其实普通人也是类似的记忆模式,写下来的过程就相当于你把某些知识放到了记忆宫殿的阁楼,阁楼多了,也就形成了宫殿和记忆图谱,用的时候自然可以按图索翼,追根溯源,最终把这些知识连接起来。

构建知识库,就像酿酒,无论原材料多好,挂着霜的原产地葡萄也好,深山老林的矿泉水也罢,最终出来的得是酒,而不是汽水。知识的发酵也是如此。

至于这些知识放哪,如何分门别类的管理,每个人处理方式都不一样。我一般用 Ulysses 写比较正式的、可能发布的东西,用 Evernote 记录碎片化的、非正式的信息。这方面很多人比我做的更好更系统,后面再说。

稍后读,而不是稍后再也不读

除了系统性的读书,我们还会从现在的付费专栏、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以前的 RSS 和博客上汲取知识,这些相对碎一点的内容,基本上都会提供收藏或者稍后读功能。大部分人看着好点击了收藏或者稍后读之后,这些知识就消失了,因为大部分人稍后也不读……直到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有了一个一眼看不到尽头的阅读列表和堆积成山的 PDF,然后开始梦想到一个人迹罕至的森林小木屋里苦读一年以期迎头赶上 —— 对了,要是每天清晨沿着林中小溪散步时会有人带来食物并带走垃圾就更好了。围笑。

我自己把稍后读的内容分成两类,一种是当做参考消息的,收藏起来,将来能搜索到就行。另一种则是真正希望稍后读的。对于第二种,我会每天拿出固定的半小时把这些文章找出来过一遍,有价值的内容写上价值所在,做个标记放入我的知识库,读完了了的,干脆删除了事,防止信息干扰。

稍后读的工具挺多的,比如 Instapaper、Pocket、Evernote、Send to Kindle 等等,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好。

因为资质平平,我在构建知识库的过程,差不多遵循的原则是日拱一卒、不期速成。现在看来,虽然学的慢,但也不是学不会,于是有了这些年的输出。

《程序员练级攻略》推荐必读书籍清单(上)

左耳朵耗子在极客时间开了一个专栏,写了快一年了,文章中涉及了很多计算机经典图书。我们的运营妹子整理了一部分出来,是为(上),我看了一下,大部分自己也读过,确实是好书。一并推荐给大家。

必读书籍清单链接地址: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10793

关于读书,我为微信读书写了个寄语,写完发现,字写得不如原来好看了,很显然是写得少的原因。以前上学时很强调练字,字写得难看了会不好意思。现在都无纸化办公了,面试很多九零后的时候,发现简历上的字写得像小学生。

这时候,一般字挺拔的,我就录取了。

微信读书寄语

台湾之行,顺便说个事

这个博客很久没更新了,因为写作重点基本上是在微信平台上。不过微信始终是个第三方平台,它的改变往往是不可预期的。所以我最近改变了主意,准备重新复活这个随想录,内容会比较自由一些。

不知道这个 Blog 还有多少读者,不过我只管更新就好了。

上个月极客邦 TGO 鲲鹏会台北分会成立,我去了一趟台湾。以前看了很多台湾的书和电影,真正踏上这个岛的土地还是第一次,不过台北这次给我留下的印象,几乎和我想象中完全一致。

天空高远,多云,空气干净,湿润,拧一把感觉能出水。街里热的像一团火,屋里冷的像一块冰,酒店和会场估计只有十几度,我睡觉是要关掉空调的。台北的建筑远远比不上北京的现代化,但是韵味厚重,色彩不张扬,充满底蕴,无论是国父纪念馆,101高塔还是夜市小吃街,都有些历史的味道弥漫开来。去故宫博物院和士林官邸就不用说了,仿佛历经当年的历史瞬间。

很多人说台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是缺失的,除了硬件过于赚钱之外,和台湾的地域和环境都有关系。在台北走几步路就可以找到好吃的,出租车多得像大陆的自行车,招手即走,所以很少人点外卖,也不会用滴滴之类的软件叫车。关于这个话题,专门有个圆桌论坛讨论,不是本文重点。

台湾至今仍保持了华人传统的温良恭俭让,开车走路非常规矩,街道干净,并且少有垃圾桶。每个人都彬彬有礼,台语温温软软,细声细气,像唱歌一样,非常好听,不过他们有时候会夹带很多英文混着说,语速又快,听不清楚的时候,我就当听歌了。

台北的妹子穿着不那么张扬,干净,雅致,不失青春活力,总让我想起齐肩长发、白色领口的姑娘迎着海风向前的场景。

台湾的男生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大都挂着阳光一样的笑容,看起来节奏舒缓,没有那么多急躁和匆忙,相比大陆中青年眼神中的欲望,我们只能说,大陆人民仍在野蛮生长。

比较有趣的是,台湾开出租车的师傅,也有对标北京出租车司机的,北京师傅喜欢评判海里的事,台北师傅则爱说老蒋小蒋并品评历任总统,说的抑扬顿挫,有板有眼,我一边捧哏一边听相声,不亦悦乎。和很多台湾人接触,所有人都觉得大陆和台湾血浓于水,是兄弟,有点矛盾没啥,骨子里都是中国人啊。

台湾,值得去很多次的地方。放一些我拍摄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