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兵利器——Alfred

Alfred-icon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纷争。

很多人说我的文字风格相对轻松和温和,那是因为我很早就认识到,我们没有教育脑残和喷子的义务。在网际多年,看过太多虚拟的刀锋和鲜血,很多人被彻头彻尾的粉碎,挫骨扬灰,似乎从来没有来过这个网络,但是很快这些人就从另一个黑暗的角落爬了起来,并换上一副暂新的马甲继续战斗。所以我在网络上很少参与或挑起争端,我的文字只写给愿意读的读者。即使这样,有时你还是会遭遇一些特别轴的人,你说「Spotlight可以用多种方式快速定位文件」,他就会说「哪有那么方便,我根本不记得文件名、文件内容及其他任何特征,我只能从各种分类文件夹里寻找」,那你就去找呗,你不是我的学生,也不付给我咨询费费,也没赞助过 MacTalk,我有什么义务让你知道Spotlight的好处呢?

所以关于这个江湖,我最喜欢的两句话送给大家:

自反而缩,虽万千人,吾往矣!
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者!


在之前的 MacTalk 中我介绍过几次 Alfred,个人以为小帽子是 Mac 平台上最为传奇的效率作品,誉为神兵利器毫不为过。其实这个领域当年的带头大哥是Quicksilver,一时风头无两。但是一个人在风头浪尖站太久就会倦怠,而且 QS 也没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结果被 Alfred 迎头赶上,等 QS 醒过来再发布新版本的时候,江山已经易主,Alfred 强势发布2.0,而且通过 Powerpack 模式的强大功能转化了很多免费用户,目前看来 Alfred 已经一骑绝尘了。

昨天 MacTalk 之后有不少读者居然不知道 Alfred,所以今天给大家相对系统的介绍一下。

1、安装(不说了去 Google 吧)

2、基础快捷键:option+space

3、打开应用程序:Alfred 几乎是一切程序的入口,你再也不需要找妈妈要开始菜单了。用快捷键呼出Alfred,输入任何一款应用程序的中文或英文名称,即可快速定位程序,回车打开。

4、简单查找文件:用快捷键呼出Alfred,键入空格,输入你要查找文件名,即可定位文件,回车打开,command+回车打开文件所在文件夹。

5、复杂操作文件:通过find、open、in等关键词搜索文件。find是定位文件,open是定位并打开文件,in是在文件中进行全文检索,三种检索方式基本上可以找到任何你想找的文件。

6、直接当做计算器使用。

7、操作Shell:输入>即可直接运行shell命令。比如>cat *.py | grep print,可以直接打开终端并查找当前py文件中包含 print 的语句。

8、输入iTunes,会出现一个 iTunes mini play,打开可以通过 Alfred 控制音乐播放。用快捷键也能完成这个功能:shift+option+command+p

9、输入email,后面跟邮件地址,可以直接打开写邮件的界面

10、定义文字片段,在 Alfred 的设置-Features 选中Clipboard,在Snippets里定义自己常用的文字片段,比如代码、地址等等等,之后以option+command+c 呼出界面,输入文字片段的关键字回车即可。

11、在option+command+c 呼出的界面里还包括剪贴板历史,输入关键字自动匹配。

12、简单搜索:直接输入你要查询的内容,回车即可打开默认浏览器进行搜索。

13、自定义搜索,这个稍微复杂些,打开设置窗口,点击Features-Custom Search,在右侧栏添加自定义搜索。举几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下规则:

(1)搜索iOS App:

Search URL:itunes://ax.search.itunes.apple.com/WebObjects/MZSearch.woa/wa/search?term={query}

Title:iOS App

Keyword:ios 

(2)搜索Mac App:  

Search URL:macappstore://ax.search.itunes.apple.com/WebObjects/MZSearch.woa/wa/search?q={query}  

Title:Mac App  

Keyword:mac  

设置完之后,呼出Alfred,输入mac dash或 ios 多看,看看什么效果  

(3)翻译:
Search URL:`http://translate.google.cn/#auto/zh-CN/{query}` 
Title:英译中 
Keyword:en 

设置完之后,呼出Alfred,输入en awesome,看看什么效果

大家可以据此自定义各种快捷查询、翻译、打开特定网页等功能。

14、编写自己的插件:Alfred2的推出伴随的是成熟的workflow插件机制,这部分内容就更加复杂一些,这次就不做详细介绍了。我为Alfred 贡献了三个 workflow,分别是查找本地视频、查找yyets,查找startup news,已经放到了 github 上,大家可以参考,我之前的 MacTalk 也介绍过,网址:https://github.com/jackychi

Alfred 功能不止于此,大家根据自己的需要各取所需吧。

锤子和钉子

hamer

最近文章篇幅有点长,您读着累我写着也累,而且我一贯以为在微信里是不适合读长文的,中短篇合适,所以我决定控制一下自己野马般的思路,各位看官意下如何? 最近多看邀请码又收到不少,该发布一期了。

曾经有位古人说过,如果你手里有一把锤子,所有东西看上去都像钉子。还有一位今人说过,如果你有一个钉子,就会满大街找锤子!

哪位读者说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好,就这位穿黄衣服的童靴,请把手里的锤子放下到前面来「……此处省略一万字」。
这位童靴讲的非常好,不过我要纠正两点,第一,诺基亚不是锤子,虽然少数型号可以当锤子用。第二,锤子不是老罗手机,虽然他的手机叫锤子。

如果你们以为我今天要讲的是手里有锤心中无锤不要见人就锤,工具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要被工具禁锢balabala……你们就图样图森破了,Mac君今天要讲的是:

1、尽可能去做开发工具的人

无论是锤子还是钉子,都是工具,如果让我来选择,是去做锤子和钉子本身,还是去用锤子把钉子敲进木板,我显然会选择前者。一个团队里最容易被低估的就是做锤子的人,尤其是做内部用的锤子,因为他们并不直接创造利润,无论做出来的是雷神之锤还是天马流星锤,只要不是作为产品直接销售,那么就是公司买单,而那些拿着工具到处晃的人则更容易出彩,因为客户买单。

从做工具和使用工具这两件事的认知程度上来说,前者更容易知其所以然。从长远来看,个人以为工具和平台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业务和应用则构建于工具和平台之上,相辅相成。

以前我说过一句:「阿里玩的是平台,顺道把电商做了;京东玩的就是电商,顺手搞搞技术」大概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当然京东现在也开始做平台了)。你以为阿里在做电商,其实人家在做电商平台,你以为苹果在做电脑和手机,其实人家在打造App平台。

有了做工具的人和工具,才有可能实现几十倍甚至成千上百倍效率的提升,所以,有机会的时候,去做工具吧。

2、用好工具

写到这估计有同学开始愤愤不平了,不是说不要去造轮子吗?注意,人家说的是不要重新发明轮子,不是不要造轮子!如果有了好的工具和平台,那就去用好了,不要重写一个,尽可能的复用,而不是犯NIH综合症(Not Invented Here,就是非我所创、不是爷搞的就不用的意思)。

用工具,而且要用好工具。用好工具的基础是对工具有足够的了解并刻意练习。很多人从Windows转到Mac上没用两下就开始抱怨了:天塌了地陷了,开始菜单不见了!妈妈开始菜单不见了我该怎么开始?桌面图标在右边怎么办?键盘变了怎么办?找不到文件怎么办?

对于这样的使用者,首先用一记360°回旋踢让其冷静下来,然后再告诉他,你知道Dock吗,了解Finder吗,会用Mission Control吗,那么宽的触摸板不是让你烤红薯的好吧,找文件要用Spotlight,神器Alfred一定要装上,什么都不了解您拿着鼠标里三层外三层的戳能不累吗?

我见过最神奇的Mac用户是把Spotlight关掉了,问之何为?答曰因为每次建索引太慢袅。仔细一问才知道,此仁兄从来就没有完成过一次完整的索引,每次装系统建索引的时候感觉费时费力就把Spotlight关掉了,真实的情况是Spotlight只有第一次全索引慢点,只要建完之后就是增量索引,用户基本无感的。这种用户我们只能说图样图欠揍了。

后来我告诉了他解决方案后,他连声惊呼,太神奇了,太神奇了。好吧,他在Spotlight关掉的情况下用了一年Mac!

好,总结一下,今天的话题是去做工具,并用好工具。貌似又写多了,今天的MacTalk到此结束,晚安!


文章内容来自微信公众账号:MacTalk
· 微信号:sagacity-mac
· 回复 m 可以查阅所有历史文章和Mac Tips
· Web站点:macshuo.com

是旅行还是长跑?

run

你苦战通宵游戏时,布里斯班的灯鱼已划过珊瑚丛;
你赶场招聘会时,蒙巴萨的小蟹刚溜出渔夫的掌心;
你写程序代码时,布拉格的电车正摇着铃晃过金色夕阳;
你挤进汹涌的食堂时,哥本哈根的街头画家完成了第99幅立体画。
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有一些在楼宇里永远遇不到的人。

大伙看到这段文字,一定以为我要炖一锅热腾腾的心灵鸡汤了,然而事实的真相是,Mac君不会做饭!

这段文字在网络上流传甚广誉为佳句,其实还有很多类似的文字,比如「放下一段过往,期待一场盛大而华丽的远行」,比如「生活在别处,远离城市的丛林」,比如「背起行囊去远行」等等,总之就是一边戳着你的脑门一边对你说「你看看你现在过得是什么生活,你对得起谁,你为什么不把这些破烂扔掉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时候你是不是就忧伤啦,躺在租来的小屋里,手边是一个二手的电脑和已经翻的卷边的编程指南,想想蒙巴萨的小蟹和布拉格的电车,你对自己说,这特么是人过的日子么?于是就开始自怨自艾,懊悔不迭,为什么当年特么的不让自选爹?但是想归想,除了极少数的二愣子,大部分看完这些话就是忧伤一下,然后洗洗睡了,因为明天还要去找工作或去写代码。

其实每个人在某个城市呆久了都会疲惫,每份工作干多了都会厌倦,为了疲惫和厌倦的改变,那不叫改变,那叫逃避。面对无数的选择和变化,你沉溺其中,但是依然无法获得理想中的生活。

经过这样一番理性加感性的描述之后,你就知道这种文字除了让人感受令人愉悦的忧伤和丧失斗志之外毛用没有,基本上可以定性为精神鸦片!只要你没有一个强悍的爹,就要先忘掉那些小鱼小蟹还有珊瑚丛,那些暂时还不属于你,踏踏实实的练习和提升才是正道,为自己规划一个十年的长跑,可以时不时停下来休息一下,低下头汗水就落入尘埃,抬起头就看看夕阳西下,你抹去疲惫,然后继续前行。十年看似很长,但实在很短,十年以后你回头看看,你究竟是成了人中龙凤,还是小鱼小虾,是你认知了世界,还是世界抛弃了你。

如果你真的烦透了当下,想出去散心旅行的,看看这篇《旅行,写作,编程》( http://www.aqee.net/traveling-writing-programming/ ),同样是在全球各处行走,这位兄弟游山玩水的成果是:写了两本关于JavaScript和CoffeeScript的书,参加了一个技术会议,写了大量的开源库,筹划了一个创业公司的框架,旅行结束后背着包去Twitter上班了,那一年他21岁。这叫游历生活。如果你也可以,那就凡事趁早,早去早回,对了,别说我没提醒你把背包里的PC换成Mac!

零零碎碎写了一些东西,是因为最近见了一些悲欢,看了一些生死,我越来越感觉到,生活更像长跑而不是旅行,你不断的前行和奔跑,在长跑中告别青春、告别幻想、告别岁月、然后慢慢开始告别各种人和事……

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是终点,可能倒下的时候就是终点吧……


很多人问怎么处理这么多邀请码并编排格式,很简单,把你们发来的邀请码贴到一起,用Vim简单编辑一下,然后执行以下代码即可。

# -*- coding: utf-8 -*-
file = open( "/Users/xxx/Downloads/duokan.txt" )
duokan = {}
for line in file:
    line  = line.strip()
    if ( line.__len__() == 0 ):
        continue
    index = line.find(" ", 0)
    code = line[0:index]
    code = "<a href='http://book.duokan.com/invite?" + code+"'>" + code + "</a>"
    name = line[index+1:line.__len__()].strip()

    if ( not duokan.__contains__( name ) ):  
        duokan[name] = code;
    else:
        duokan[name] = duokan[name] + " # " + code

for key in duokan.keys():
    print '%s  \n%s  ' % (key, duokan[key])
    print '***'

打印出来的内容就是支持Markdown编辑器的,直接复制、粘贴、提交即可。


文章内容来自微信公众账号:MacTalk
· 微信号:sagacity-mac
· 回复 m 可以查阅所有历史文章和Mac Tips
· Web站点:macshuo.com

人生元编程

metadata

昨天和今天收到了近两百个多看电子书邀请码,我需要编个小程序整理一下格式,去重合并,明天发布到macshuo.com网站上,有需要电子书的读者,您最好手疾眼快了,明天的MacTalk,不见不散。 另外,有读者反映杭州内存快溢出了,暴雨,积水最深处达60公分,希望杭州的读者出行注意安全。

今天这篇有点长,耐心读完会有收获。

如果你是个诗人,那你的人生就是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如果你是个演员,除了学好《演员的自我修养之外》,你的人生就是一场接一场的剧本;如果你是个侠客,对不起,现代没有侠客,你会被抓起来进行休假式治疗;如果你是个程序员,好吧,你的人生将由一行行飘逸的代码和捉摸不定的bug组成,所谓编程人生,就是你的一生已经与编程密不可分,为代码欢笑,为bug忧伤。

那一年你初入江湖,你不懂什么是汇编什么是语言,你搞不懂Lisp和Smalltalk的区别,为什么C++比C多了两个加号就成了对象,2000年以后那么多人都在用Java,现在却说Objective-C是最贵的语言,这特么又是为毛?

你对着大海说,我要学尽天下武功!大海对你说,你算术不太好~~~

孩纸,世界上的编程语言成百上千,常用的也有数十种,光学会这些语言你的时间就得用微积分计算,学完以后估计手抖的都敲不动键盘了,哪还有时间创造奇迹?更别说除了语言你还得掌握前端后端UI体验,这个数据库那个操作系统balabala……

你在知道了这些真相以后,依然痴心不改,抹干眼泪冲到编程兵器排行榜「TIOBE Index」面前,挑选了前十名开始勤学苦练。你在满天星斗的夜色中编写C程序,在清晨的微光中调试算法,上午你敲打键盘输出日志,中午吃完五右四分之一口米饭之后就匆匆离开,因为你要去看看系统为什么崩溃……你学会了五种语言、三种操作系统和四种数据库,你写了一个MIS两个OA三个App,你觉得你开始了编程人生,其实是你的人生被编程了,你被代码驱动和驱赶,你变得疲惫不堪。

这次你在清晨的寒风里对着高山说,这特么是为什么?高山对你说,因为你不懂元编程!


好吧,扯了这么多其实是想和大家谈谈元编程的事儿。元编程?估计小白一听又懵了,啥是元编程呢?与云计算、大数据不同,元编程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和名词,这里面代表了很多务实的技术,相伴而行的概念还有元数据。

元在英文里就是meta,元编程就是meta programming,元数据就是meta data。元编程就是能够操作代码的代码,元数据就是能够描述数据的数据。

听完这样一个介绍,大家是否更加晕菜了呢?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效果达到了。

在接着介绍元编程之前,我们先看一下代码的世界。如果把代码比作一座小镇,那么其中的类、函数、方法、变量、代码块、宏,就是小镇上安居乐业的居民,他们相互协作,相互依赖,一起建设着有XX特色的美好家园。

在能够支持元编程的语言世界里,你可以和这些居民打招呼,还可以进行内省(introspection),获取其自身的一些信息和行为,甚至你能够为这些居民动态增加一些能力和行为,或者在这些居民奔跑的时候改变他们的行为,或者创建一些新的居民。这样的语言有Ruby、Python等。

在不支持元编程的语言世界里,大家分为两个状态,编译时和运行时,一旦编译器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这些方法和函数就看不见了,他们成为内存中的幽灵,你只能通过固定的方式使用他们,而无法获取他们自身的信息。当然,即使是这样的语言,为了增加编程的灵活性,也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元编程的能力,比如Java和C#笨手笨脚的使用反射方式,C++则通过模板方式,但古老的C就无能为力了,因为他没有元编程能力。

现在我们就知道了,编程语言虽然各有侧重,但是语言和语言之间的能力和特点区别还是很大的,不管你现在使用的是什么语言,我都建议你们去学一门具备原生的元编程能力的语言,比如Ruby、Python、Lisp、Objective-C等。

我第一次接触元编程和元数据还是在一家外企,那家外企的名字和火箭有关,他们有很多年纪一大把的老程序员,据说是制定corba标准的牛人,他们在这个火箭公司开发了一套分布式的软件平台,名字不能提,因为老外的版权意识太强袅。我一位前同事移民国外,只是在自己的开源项目引用了一点平台文档,结果一纸法院传票追杀到异国他乡,而且直接导致这个同事的上司被辞退。「好吧,上司不是我,不过我当时确实想过,如果我引用了他们的代码,也许会见到真的杀手吧。」

这套平台的持久化、权限和业务逻辑引擎都采用了元编程和元数据的方式实现,实现语言是Python,当时看到那些优雅的代码,我再次感受到编程的魔力,原来代码还可以这样写!我在那个外企的两点收获,第一是平台和元编程,第二是版权意识。后来当我有机会主导从头构建一个软件开发平台的时候,我吸取了这些思想和经验,基于元编程的思路构建了平台组件数据字典,你可以编写少量代码或不编写代码就生成各种业务应用,这就是操作代码的代码,描述数据的数据。

这时候就有童靴问了,你啰哩啰嗦扯了这么多元编程,干嘛标题叫做人生元编程?

因为无论是编程还是人生,都特么是相通的,想清楚了这一点,你就会觉得百无聊赖,因为万事万物要么是熊样要么是鸟样,都脱不出那个框框。具备元编程的语言就具备更强大的操控自己的能力,可以自省,可以反射,可以动态改变和控制自己;具备人生元编程能力的人,同样有自省能力,随时检查和控制自身的情绪和行为,思考自己的想法,改变大脑的动机。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的理智告诉自己9点就必须开始看书学习的时候,你的大脑会对你说,「亲,可以再看会电视呦,你看沙发都这么舒服……」

缺乏元编程能力的回答是「那……就再看会」,具备元编程能力的回答是「滚!」

扯淡完毕,大家感受一下……


文章内容来自微信公众账号:MacTalk
· 微信号:sagacity-mac
· 回复 m 可以查阅所有历史文章和Mac Tips
· Web站点:macshuo.com

如果您希望持续看到MacTalk,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对作者进行小额赞助,最近遭遇多起大额捐助,再次感谢,其实来杯咖啡就行,想捐助美刀的,去macshuo.com看看PayPal

杯具中的战斗杯

beiju

这两天写的有点累,本来想休息下,但是有槽不吐枉自为人,于是……

最近写了几篇文章,都及时贴到macshuo.com上了,结果被转的到处都是,尤其是「趣谈个人建站」那篇长文,被转到各种网站和媒体,好一点的加上来源和署名,再好一点的在微博上发的时候@你一下,但是大部分都特么的默默转载、默默复制、默默改名,默默的说来自互联网,艹,你们全家都互联网!

总之结果就是,没有一家媒体或网站吱一声说「我们想转载你的文章balabala……」,又不和你要钱你怕啥呢?还有些个人博客,没事复制来复制去的,你要自己看直接放Evernote或Pocket不就完了么,贴博客上干嘛呢,搞的更自个写的似的。

有位网友评价:

国内版权意识淡得一逼,之前的时候看到一些省级卫视直接使用自媒体发布在优酷的版权作品,还抹掉了来源。在国内已经习惯了免费,甚至很多人觉得直接复制显得自己牛逼。虽然很无奈,但能做的就只有支持正版、支持原创了。

我觉得这位网友说的算轻的,这其实就是要不要脸的问题,创作者幸辛苦苦写了很多东西,您拿过去改改署名和标题,打扮的和自家小姑娘似的,这不是流氓是什么?

其实这样的事情由来已久,我也懒得说了,反正内容传播的目的达到了,至于内容是谁创造的,根本木有人关心。引发今天吐槽的原因是另一件事,今天和图灵的编辑聊天,谈到了他们的电子书盗版问题。大家知道图灵除了传统书籍之外,开始销售pdf版本的电子书,并在每本书的页脚打印了这样一句话「图灵社区会员 XXX专享 尊重版权」,XXX就是购书者的真实姓名,这下您不好意思复制给别人了吧,毕竟每本书上都有您的名字啊。但依然盗的风风火火,要不要脸啊?

这些盗版的传播者恰恰是正版书籍的购买者,买了正版书籍,反而成了盗版的始作俑者,这特么简直是杯具中的战斗杯!

程序员不支持程序员,还能指望谁?


今天推荐一本专讲Mac技巧的书籍,叫做「Mac功夫」,有300多个Mac技巧和窍门,去图灵社区搜索即可,纸质书和电子书都有。我发现我在MacTalk讲过的Mac技巧,一部分内容是和这本书重合的。

如果您是Mac用户,手边放一本,效率高不费劲!

另外,再推荐一下郝培强的新作「新杂志」(iPad版),到App Store搜索「新杂志」下载即可,App和里面的杂志都是免费的,其中的MacTalk杂志下载量依然排行第二,下载量还没超过2000,被胖子的Tiny4Cocoa落下一个身位,你们对得起谁?

克隆高手

gaoshou

不知道多少读者看过最近汤姆·克鲁斯的新作《遗落战境》,影片之宏大和剧情的逆转就不细说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外星势力通过克隆人类的精英分子来反制人类,掠夺资源的场景。阿汤哥在电影中扮演了一枚帅哥宇航员,要能力有能力,要Pose有姿势,力量与智慧的化身,沉着冷静,风采迷人,实属人类之精华,当然还有一个靓妹纸就不说了,这俩人在一次出航中被抓,外星人估计也是好色之徒,一看帅锅靓妹,直接克隆几千份,随用随克,一会派去东塔一会送到西塔,一会去修理几个机器人,一会去修理几个抵抗者,然后自己在摄像头后面笑的像你大爷!

各位看官看到这估计就明白了,这帮孙子就是慕容一脉复兴啊,这不就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么,看来外星大爷也是一点不厚道。

但是大老板看到这估计就嗨皮了,我知道很多老板经常对公司里牛人说,「你看,你这么牛,但是你就一个人牛,这样不好,对吧?你就不能给我培养出xxx个你来,那样不就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了么?」,这时候估计高手都会坚定的回复一句「你大爷!」

我记得当年京东促销导致服务器全面崩溃时,京东老刘放话「增加三倍服务器,活动再搞一次」,做技术的都知道,想做到性能容量随着服务器数量的增加线性扩展是多么困难的事,没有积累想通过复制绝无可能。机器如此,况高手乎?

所以高手除非能够克隆,每个靓汤都一样英明神武,有灵感有直觉,处理事务解决问题思路都一样一样的。
若非如此,高手不可培养,只能独自成长。

说到直觉,我觉得这是高手的一个特征。虽然自己不是高手,但有时候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时往往靠直觉行事,有时候还会觉得,这么简单的解决方法对方怎么想不到呢?这特么就是直觉吧。你有可能说不清楚为什么会想到这个方法,但是知道,那是正确的。我们家老太太有一天冬天患病手疼,我查了大量的医学资料,觉得有可能是腱鞘炎,随后带老太太去医院,那位医生让俺妈简单的做了几个动作,看了看手和臂,简单问了问,说,很可能是类风湿,最好做检查确认下。检查结果确诊为类风湿!这就是高手,他可以通过一些微妙的线索得出结果,而新手往往让你做一堆检查,最后得出一个错误结论!

直觉,这玩意能复制和培养么?

还有,很多公司往往希望通过设置规则和秩序来保证专家和高手有更大的产出,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正好适得其反。在技术公司,规则和秩序,更多适合那些不知进取或不思进取的新手和胜任者,人一旦在某个领域达到一定的高度,就有了自己的做法和直觉,方向没问题就行了,复杂的制度反而会抑制他们的创造性。另外,自信往往来自于无知而不是知识,一个人一旦成为高手,就会痛苦的意识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人生苦短学问太多,这样的人是不需要去鞭策的,给空间和鼓励就好。

扯了这么多,估计有读者要问,「你丫见过高手吗?」

我还算幸运,刚进入洪恩软件的时候身边有几个牛人,其中之一还是我的顶头上司,这哥们技术功能非常扎实,据说读汇编像读《读者》一样,公司要做网站,他就学了几天perl,然后带着我们把洪恩在线搭起来了,后来要做企业级软件,他又学了几天java,带着我们把产品做出来了,那是2001年左右……后来他去创业袅。另一个是独行侠,大老板专门为他配了办公室,里面一堆服务器和显示屏,他经常蜷缩在宽大的座位里抱着键盘编程,我们进去请教问题时看到屋里烟雾缭绕,丫叼着烟翘着二郎腿正在敲打键盘,后来这兄弟搭建了完美时空游戏的底层框架和引擎……。还有一位被大老板誉为国内少有的能够写操作系统级别代码的家伙,后来去了米帝音讯全无……

你们说,这些人能特么的复制和培养么?

高手不可培养,只能独自成长。如果你的团队里有这样的高手,好好珍惜他们并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也许有一天会有数百倍的回报!

以上言论,有可能都是错的!


今天又发现了OS X的一个小技巧,比如你用预览程序打开了多个PDF或图片文件,你想知道其中一个文件的存放位置,可以用右键点击预览程序窗口标题栏上的文件名,会出现一个下拉菜单,菜单中会递归显示该文件的上级文件夹,直到根目录。点选可以打开相关的文件夹,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打开其他类型的文件也是一样的,比如keynote、pages等,你也可以在safari上试试,看看是什么效果。


文章内容来自微信公众账号:MacTalk · 微信号:sagacity-mac · 回复 m 可以查阅所有历史文章和Mac Tips · Web站点:macshuo.com

如果您希望持续看到MacTalk,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对作者进行小额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