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MacBook Pro 适合开发吗?

还是得程序员说了才行。

今何在在悟空传里写到:「我不知道为什么因为失去而忧伤,为什么为了时光短暂而忧愁。我要去找到那力量,让所有的生命都超越界限,让所有的花同时在大地上开放,让想飞的就能自由飞翔,让所有人和他们喜欢的永远地在一起。」

现在看起来,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哪一条都做不到啊。

那我们活着还有什么乐趣呢?我觉得,除了个人成长,认识世界,就剩下买买买了呗。我有一个程序员群,其中两个程序员的理想是买岛。每次聊到最后,他们就会说,反正是要买岛的。我说这一点你们和我一个杭州的朋友倒是很像。他们不是说说而已,连岛上的设施都构想了很多,淡水处理厂,海底电缆,飞机场,发电系统。我问,一个岛得多少钱啊。他们说,我们查过,500万刀,就可以买一个过得去的岛。不过这是几年前的数据了,不知道最近行情如何。我算了一下,说,加油!然后就去搬砖了。

我买岛的理想在那次出海一次之后就破灭了,所以现在买台 Mac 就很开心。上周我的新 MacBook Pro 到了,我选择的配置是15寸,2.7G,16G 内存,高配显卡和 1T 固态硬盘,考虑到未来颠沛流离的日子,这个 Mac 应该能跟我几年了。

用了一周,写点体会。

我是个比较一根筋的人,从2008开始使用银色的 Mac,到今天一直选择银色。新 MBP 看起来就像大号的12寸 New Macbook,嗯,我的 MacBook 也是银色。比老款轻了一点,薄了一点,不过因为我现在成天拿着 MacBook 到处跑,所以入手还是很重。新 MBP 比旧款小了一圈,因为屏幕的边缘变窄了,视觉上带来的感受是,屏幕变大了,其实没大,但两台 MBP 一起看,新的确实有种一望无际的感觉,这是个错觉。

人生会有多少错觉呢?没人知道。

新 Mac 的硬件配置不说了,性能非常强劲,开了几十个应用,Safari 的标签页开了几百个,各种虚拟机、Docker能开的全给他开了,依旧快的无与伦比,依旧切换顺畅,依旧每个 App 都无与伦比。国外科技评论人 Jonathan Morrison 对 13 英寸不带 Touch Bar 的 MacBook Pro 做了评测,他找了价格便宜量又足(硬件配置更高)的 Windows PC 笔记本,去处理 1080P 的视频(用 Premiere 和 Final Cut Pro X 进行高比特率 H.264 导出),PC 花的时间是8分多,Mac 是1分23秒。

所以,性能方面没什么可担心的,优化过的16G 内存也完全够用,macOS 的内存机制之前写过,不再多言。

屏幕更加细腻了,亮丽了,同样的画面,同样的亮度,同样的分辨率,新 Mac 比旧款清晰,明亮,官网说:「它采用比以往亮度更高的 LED 背光组件,并且提升了对比度,因此呈现出来的黑色更加深邃,白色更加明亮。更大的像素孔径和可变的刷新率,使它比上一代机型能效更高。」这是真的。所以,如果你是设计师、调色和影像编辑,而且不差钱,就来一台,不会后悔的。

原有的巧克力键盘变成了碟式键盘,样子和12寸的 MacBook 没啥区别,就是键程稍长了一些。在 12寸的 MacBook 上打字,你就像敲击一块钢板,在15寸的 New MacBook Pro 上呢?像敲击一块木板。如果你想体验机械键盘那种绕指柔的感觉……那你为啥不外接机械键盘呢?还是那句话,买。

我机械键盘和碟式键盘都能用,不挑食,毕竟已经在钢板上写过很多字了,能屈能伸。

触控板大的惊人,偶尔低头,你会发现键盘下方几乎都是触控板,吓的都不会打字了。有了这款触控板,基本上就告别了鼠标和 Magic Keyboard,你差不多可以在上面踢场足球。但是大有大的坏处,就是容易误触。我打字的时候手掌的半块肉会贴在触控板上,不过苹果在这方面做了误触处理,如果肉多,就什么都不做。但是,如果你竟然穿了件长袖T恤,袖子会隔开你的手掌和触控板,肉若隐若现,就特别容易发生误触。所以我现在都是捋起袖子干活,好在公司够热,也就这么过来了。

续航中规中矩,因为 MBP 上用的东西都比较厚重,所以正常使用10小时就别想了。当然,苹果非常鸡贼的用了「最长10小时」这个说法,您啥都不干对着屏幕发呆一整天,当然可以10小时,没意义。正常使用,可以抗5-6小时吧。散热不错,键盘的左右下方都比较凉快,Touch Bar 附近是散热区,触手温热,但是温度完全可以接受,长时间使用也没有过热的现象。

Touch ID 和 Touch Bar 是这次升级带来最大的亮点。

MacTalk-屏幕快照 2016-11-23 下午8.52.05副本 11:23:2016

Touch ID 是那种没有的时候没什么,一旦拥有就再也离不开的功能。Touch ID 可以通过指纹的方式解锁 Mac、进行 Apple Pay 和 购买 iTunes Store、App Store 上的资源。当然了,在我国,iTunes Store 已经没什么可购买的了,所以 Touch ID 主要的用途就是解锁,实用性比 Apple Watch 解锁强 12.5 倍。Apple Watch 解锁首先你得有块表吧,其次还需要忍受解锁不成功和解锁缓慢的缺陷,而 Touch ID 可以一触即开。我设置了拇指、食指和中指三个指纹,基本上可以应对躺着、坐着和站着等使用场景。这时候肯定有人会问,中指什么时候用呢?开心的时候,或者悲伤的时候,都可以用。

Touch Bar 则毁誉参半。苹果公司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公司,做减法的时候基本上是刀刀见血,毫不留情,比如砍接口……算了这个我们一会再说,但是做加法,比特么耕牛还慢。人家各种超极本都基于多点触控做成全屏幕触摸了,苹果时隔多年,只是加了一个细细的触控条!不过这一点倒是对我的胃口,因为我使用笔记本特别讨厌别人戳我的屏幕,满屏幕指纹在飞会让我崩溃。

Touch Bar 的功能网络上介绍的很多了,很多程序员问新 Mac 是否适合研发,疑问也主要集中在这条 Touch Bar。我用了一周,可以说没什么不适应的。esc 变成了虚拟键,但是常年存在,而且做了触控范围处理,左上角敲击的时候基本上可以一击必中。另外运行和调试用的功能键 F 系列,也可以通过左下角的 fn 随时呼出来。所以,无论是你打开 Vim,XCode 还是 IntelliJ,都可以正常编程、运行和调试,完全没什么可担心的。如果你外接了机械键盘,Touch Bar 就像不存在一样,没什么可说的。

Touch Bar 功能非常丰富,充满科技感,mac OS 的原生应用对 Touch Bar 有很好的支持,尤其是影音、照片、Keynote 等等。自定义功能也很方便。打开系统偏好设置 – 键盘,下面有个自定义控制条,点开就可以进行全局定义。比如我把锁屏键拖到了常规使用位置,离开座位时轻触即可。每个适配了 Touch Bar 的 App 的显示菜单栏,都有自定义 Touch Bar 的选项,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设置。

怎么写,也得自己试用了才好啊……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关于 Type-C 接口的问题,上次我在「Touch Bar」中写过了。总之,如果无线能够解决你的所有问题,那么你只需要接电源就可以了,如果不行,那就买转接口。一般情况下,USB-C 数字影音多端口转换器和USB-C 至 USB 转换器这两条线基本能解决大部分问题,如果你有更多要接的外设,自己看着办吧。

Type-C 接口虽然不分正反面,但是插接非常生涩,既不如原来的雷电接口,与吸附式 MagSafe 电源的使用体验,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这一代如果能够保留 MagSafe 和一个 USB 口,应该是大家喜闻乐见的结果,可惜,苹果并不听我的。

硬件说完了,后续就是迁移系统的事情。篇幅太长,有机会再写吧。

写了这么多,这款崭新的 Mac 是否值得买呢?其实我觉得吧,还是要去多挣点钱,钱挣多了,很多事自然就变了……

微信的演进和未来

之前写了一篇「微信为什么会成功」,原本是没有续篇的,不过收到的大量回复又引发了我一些新的思考。另外,Tony (腾讯前 CTO 张志东)在读过这篇文章后,给了我一些意见和想法,价值深远。毫无疑问 Tony 和 Allen(张小龙)都是具备大智慧的人,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些意见和想法,通过这篇文章传递出去。

微信发展到现在,差不多成了移动社交和互联网生活领域的巨无霸,体量惊人,牵一发而动全身。功能繁多,业务复杂。虽然微信一直遵循简约至上和用完即走的原则,一些功能入口隐藏的很深,但是我们掀开这些藩篱去探求宏大的微信世界时,你会发现,微信的功能已经数不胜数。

消息、语音、视频、群、通讯录、公众号、朋友圈、购物、游戏、卡包,点进钱包这个导航,其中蕴藏了和支付相关的无数功能,理财通、生活缴费、红包、城市服务、微信红包……还有大量的第三方服务。这还不包括从微信衍生出来的微信读书、微信电话本、企业微信,还未正式发布的公众平台移动版。等等。

即便如此,随便抓个用户,不是产品经理,依然能提出一车皮的需求。比如:

为什么不做朋友圈分组查看?
为什么没有收费群的功能?
文章应该有付费阅读的选项
朋友圈热文的入口太深,希望提前
联系人什么时候能够突破5000的限制?
为什么不做订阅号和服务号的「App Store」,搜狗的微信搜索首页都是「段子手、私房话、养生堂、八卦精」,为什么要让他们做微信号搜索?
我写的这么好为什么没人知道?原创流量从哪里来?
直播这么火,为什么微信不做直播?
语音问答这么火,微信为什么不做「值乎」「分答」这样的功能?
微信为啥没有驾驶模式?
Mac 版微信怎么还不更新?
……

类似这样的功能,我可以轻松写出100个,微信的产品经理有没有考虑过?我估计每个这样的需求他们都做过反复评估,各种纠结,各种痛苦。对于产品研发来说,增加功能是最简单的,看起来也最容易获得加分。但是,设计上的完美并不是没有东西可加,而是没东西可减。

我曾经问过 Allen,支付宝有经费群,微信为什么不做收费群?适合内容创业啊。龙哥的回复是:

群内做一种通用的缴费功能,是有可能的,但还没有极简的方案,所以还没上。
但是不会做一种付费才能进入的群,一是场景不普遍。群更多对应社交,专门的垂直用途的群,可能不是微信应该做的。二是群加重用户负担,现实里面人处理不了那么多社交关系,简单社交好一些。

朋友圈分组查看也是,微信方面始终认为动辄上千联系人的微信用户是对微信的一种「乱用」,是非典新用户。典型用户应该只有几十或一百多个联系人,查看朋友圈的信息流完全不是负担,也不需要分组。只要加上分组查看这样的人工手段,必然会干扰自然的信息流,这是可能是微信比较忌讳。

不过微信体量到了现在这个程度,每个人有几百个联系人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2016年3月的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微信用户微信好友的用户数占比最高),增加这样一个有效的过滤信息噪音的手段,是否可以重新提到议事日程上了呢?也许只有 Allen 知道。

有时候我觉得,适度的去满足一些重度用户的需求,没准会有新的创新思路出来呢。事实上微信内部团队一直在做各种各样的产品尝试,包括付费阅读、语音问答这样的功能,最终因为没有找到「极简的方案」方案,并没有上线,包括内测了一个多月的公众平台移动版,依然在内测中。

如何找到极简的方案来改进攻能,如何处理极度复杂的业务和海量数据,应该是微信需要解决的问题。

简约这东西可能是世界上最艰难的事。有时候通过简单的技术和管理,可以创造出简单的用户体验。有时候又不尽然。一个人在一种情形下觉得简单的东西,换一个人或换一种环境,简单就有可能变成复杂。尤其是用户量达到几亿的量级,想做到简约和节制,就难上加难。

同时,微信也已经足够复杂了。功能的堆叠和海量用户,让微信成了一个庞然大物。每次看到复杂的事物,我都会想到《泰塔尼克号》的拍摄过程。每次观影我都惊叹于詹姆斯·卡梅隆对整个电影庞杂结构和繁复场景的把控。从一张船票开始,到船舱的狂欢,爱情的萌动,背叛与阴谋,撞击冰山,船体断裂,逃生,救助,到每一个小人物的刻画,娓娓道来,栩栩如生,在宏大的场景中刻画了细致入微的情感。就像你刚刚种植了一棵树苗,它就迅速成长为一个参天大树,树根伸向地底直达岩石,树冠延展到苍穹,然后暴风骤雨和雷电袭来,大树轰然倒地,每一个树叶的飘零,露珠的飞溅,枝丫的断裂,树根的崛起,全部被细密的展现出来,让人叹为观止。

当微信团队面临几亿用户的时候,项目和产品的复杂度是呈几何级增长的,大量的项目和产品线会交织进行,你需要抽丝剥茧,层层推进,确保重要和紧急的项目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你就像一个杂耍演员,在复杂的环境中把多种因素抛向空中,将它们反复排列,直至形成最佳组合,同时确保每个因素小球都不会因为你的倏忽轰然落地……这是多么有挑战的一件事啊,同时危机重重!

除了简单和复杂,还有微信的社会属性和连接性。这两点是 Tony 反馈给我的。Tony 说:

从社会的角度上看,2亿用户和6亿用户是完全不一样的场景,6亿用户面对整个社会的复杂度,如老年用户、县城用户/农村用户,不少人群的信息真伪鉴别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是很弱的,关系链过多、信息量过多、均会形成新的延伸问题,有待团队的产品演进;

另一方面,就是互联网+的生态,微信原有的 API 尚有待演进,需要团队具备更敏感和更有力的节奏。

Tony 是有胸怀、远见卓识的企业家,他能够看到普通用户看不到或不关心的场景。根据2015年的微信用户数据报告,超过60岁的微信用户就有上千万,更何况县城用户/农村用户。当一个产品用户总量到了6、7亿的规模,这部分用户的需求就变得迫在眉睫。我想我们都会有个「家人群」,群里面大部分文章都是这样的:

80岁看着像50岁!国家级中医每天坚持3件事
「饿死」癌细胞,也要走对路!
三大穴位最养肝,碰一碰就有效
……

如何让这样的用户也能获取到科学的,有效的信息,同样是微信面临的社会性问题。

另外,无论大家是否承认,微信现在已经像个移动互联网生活的操作系统了,如何更有效的设计和利用开放平台的 API,在规则之内,给第三方开发厂商更大的自由度,连接软件、连接硬件、连接人、连接物、连接世界,这将是微信的未来。

这一篇不会再有续篇了。关于微信的主题,总是过于宏大,我自己完全无法掌控,只能传递一些讯息,就像即将驶离海港的巨轮发出了汽笛的鸣响,您听见响动就好。

再次感谢微信,她改变了我的生活,让我拥有了更多的朋友和读者。因为微信,我写了更多的字,看了世界上更多的风景,认识了生命中不可思议的人。微信应该有更好的未来,我们也是。

微信为什么会成功?

tumblr_o1l249LzcK1teue7jo1_1280

无数的人写过这个话题,我面试产品经理的时候也常常会用这个问题和他们交流。周日午睡梦醒,Airbnb 的朱赟博士突然在微信上问起了这个问题,我试试在不看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写一写自己的直观感受。

微信的成功有两个大的前提,第一这是腾讯的产品,第二这是张小龙的作品。脱离了这两点去理解微信,都是片面的和偏颇的。在腾讯内部做项目,只要是正式发布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千万或上亿级别用户的体量。你要是做了个产品,只有两千万用户,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说自己是腾讯的产品经理。而张小龙,在经历了 Foxmail 的个人软件巅峰和 QQ 邮箱的洗礼,已经大成。在产品领域,张小龙成了一个睿智的思考者和实践者,他需要一款伟大的产品来实现自己的想法。

这两年,我博览了群书和群山,路过了死亡之谷和罪恶之源,现在终于可以坐下来喘口粗气了 —— 张小龙

2010年,微信立项。

在我看来,微信的 1.0、2.0 和 3.0 均属于寻找方向、试错和突破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微信分别推出了免费消息、语音通讯、视频和查看附近的人,腾讯基于 QQ、QQ 邮箱等内部资源强势推广,微信用户开始以每天几十万的速度增加,用户数量突破一亿。

如果微信就此走上功能堆叠的通信工具之路,那它无法成为一个平台和生态,也就不会是现在的微信。为什么微信没有成为米聊的加强版?因为微信有张小龙啊。

很多人说微信的转折点是语音,是查看附近的人,在我来看,这些都是不具备突破和创新性的,真正的创新来自微信4.0,在这个版本里,微信推出了基于熟人社交的「朋友圈」功能,这个功能在任何其他产品形态里都没有出现过。自此以后,微信开始进入自我创新和蜕变之路,变得无比自信,在社交领域,再也无人能够与微信比肩。

张小龙带领着微信团队,像一个孤绝的高手,开始探索产品和人性的终极奥秘。而其他的公司和人,已经无法望其项背。

朋友圈完全不同于微博,这是一个熟人社交的领域,只要在微信上有朋友,你就可以发表信息,展示照片,并获得赞、评论、朋友间的问候和调侃。朋友圈最初的创意不知从何而起,不过读了2011年前后张小龙在饭否上发布的几千条信息,我感觉那时候他就在以朋友圈的心态玩饭否,而不是微博形态。关注 gzallen 这个帐号的只有寥寥数十人,除了他的朋友,没人知道这个 ID 就是大名鼎鼎的张小龙。

创意虽好,真正去打造产品,却是无比艰深。有时候你只能像一个无助的船长立在船头,看着远处不详的海潮交汇,浪起云涌,却不知道正确的航向在哪里。山重水复疑无路,唯有等待火花迸现的那个瞬间。Tony (腾讯原 CTO 张志东)在「克制的力量」一文中这么描述朋友圈的诞生:

克制一方面是尊重用户,另一方面就是让产品团队,要在每个细节都要求更美更合理。在克制的团队工作,绝对不会轻松,更不会轻易成功。微信团队在3年前设计朋友圈的体验时,一支十来人的小分队,纠结了许多个日日夜夜,尝试了数十版,內部版本号从 A 到 Z 用尽了,无数阵痛之后才打磨出一个让小伙伴们喜爱的好作品。

朋友圈一出,微信彻底确立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方式的产品方向,但真正的创新尚未开始。

人们用微信的消息、语音、视频进行交流,通过朋友圈展现自己的生活状态和思维片段,人们习惯了阅读和写140个字的短信息,有没有重拾写作和阅读乐趣的可能性呢?

2012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通过微信、订阅和推送的方式,重启这个时代个人作者的社交写作之路。同年9月,小道消息差不多成为第一个技术人的公众号,12月,MacTalk 也加入了这个平台。随后大批的喜爱写作和阅读的人入驻了微信公众平台。公众号通过一种强关联把写作者和读者的情感连接在一起,这是以往任何一款软件都没有做到的。一个优秀的原创作者,写一篇文章会收到上百条评论,这种互动,在这个信息碎片漫天飞舞的年代,尤其可贵。

不止于此!

微信公众平台随后推出了服务号和开放平台,微信几乎变成了一个操作系统,每一个公众号都是一个自具形态的软件,感知用户,给出反馈,自我发展,并连接一切。

自此,微信横刀立马,一扫天下!

2014年,微信几乎是以必须进入的态势推出了支付功能。2015年春节,微信支付联合商家以「摇红包」的形式送出了5亿金额的现金红包,一举奠定了微信在支付领域的地位,并告诉支付宝,说,兄弟,我来了。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否承认,微信支付是唯一可以和支付宝分庭抗礼的支付产品。

朋友圈、公众号、支付之后,开创性的创新似乎已经落下帷幕,微信进入了微创新时代。

可以说微信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互联网产品之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的生活。我作为一个深度用户,非常幸运目睹了这个产品的成长过程,感谢微信的团队。

微信的成功有很多外部因素,但最主要的源动力来自微信内部的创新、节制、不打扰用户,还有默默的坚守。做过社交和阅读类产品的人都知道,在我们这个时代,一个好的产品会被阉割的不像样子,锤子便签也不能幸免。我想微信用了足够的耐心、聪明和规则去保持了产品的完整性,这非常不容易。

微信有一个非常可怕的团队,他们坚信自己在做伟大的事业,就像冰山下涌动的暗流,生生不息,充满力量,推动着微信这座巍峨的冰山缓缓前行。任何时候,我在微信及其衍生产品上遇到任何麻烦,只要找微信的人,他们都会拉一个微信群即时解决问题。

任何时候!

如果你在抱怨自己的产品没做好,那你最好想想,你做了什么,没做什么,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

怎么减少编程中的 bug?

Go

为什么要编程?因为代码没在那里。创造一个世界是如此让人着迷,Linux 的创始者 Linus 这样表述对编程的喜爱之情:

对于喜爱编程的人来说,编程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比下棋有趣得多!因为你可以自己制订游戏规则,而你制定什么样的规则,也就会随之出现与此规则相符合的结果。

在电脑世界中,你就是创世者,你对所发生的一切拥有最终的控制。

你可以建筑一个这样的房子,有一个活板门,既稳固又实用。但是每个人都可以看出一个仅仅以坚固实用为目的的树上小屋和一个巧妙地利用树本身特点的美妙小屋之间的差异。这是一个将艺术和工程融为一体的工作。编程与造树上小屋有相似之外……

每个热爱编程的人都在编写代码的过程中享受着创造的乐趣,但是,伴随着编码的快感,bug 总是如影随形,开发无止境,bug 随身行。bug 是每个程序员没法绕开的障碍,它们就在那里,修复一个,增加一个,似乎永不减少,永远存在。

Continue reading

当有人向你反馈了一个bug之后

IMG_8026

最近一直想写一篇 bug 相关的文章。昨天晚上打开 Reeder 翻阅的 RSS Timeline,结果发现了这篇「When someone gives you a bug」,作者是一位前端程序员,名叫 RobotJoe。原文网址:

When someone gives you a bug

开始写文章之后我发现每次想写一个主题的时候,从会有合适的素材时不时蹦出来,非常神奇。

故事讲得荡气回肠催人泪下,我一年前就读过中文译文,这次看起来依然心酸不已。于是找了一篇译作(译者已经不可考),重新意译、校对和排版,推送给大家。读完这篇文章,你大概就能理解为什么程序员明明知道创业维艰,成功率极低,还是奋不顾身的跳入创业的大熔炉里,岁月竞逐,情怀不改。

嗯,其实「每个人创业的成功率都很低」这种事,只是没人到处说而已。

Continue reading

为什么大公司看起来都那么糟糕?

10188

江湖传言,你有多爱一个公司,最后就会多恨一个公司,尤其是大公司。是的,在下姓江名湖,名叫江湖。

关于公司和员工,总是有扯不完的话题,无论一个公司看起来多美好,每个员工每年都会产生几次「妈的老子再也不干了,受这份罪干嘛,明天就辞职,谁劝跟谁急」的念头,只不过大部分人睡一觉就过去了,第二天照样乐呵呵编程、设计、写作、争吵、探讨。少数人没过去,然后这些人就真的离职了,加入了另一家公司,或创建了一家公司,然后继续抱怨,或被别人抱怨。

那为啥总是大公司看起来更加糟糕呢?因为大嘛。

大公司总是因为强势、抄袭、垄断、加班、不人性化、KPI 考核等种种原因为人诟病。以前 IBM 这个倒霉蛋作为老大哥就经常成为新型创业公司的假想敌,苹果当年就是这么干的,那时候苹果还是个小弟,1984年的1月22日,在第十八届美国职业橄榄球超级碗大赛中,苹果公司播放了一段构思独特的广告片「1984」。广告借用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映射 IBM 对市场的垄断和不思进取,把 Macintosh 塑造成挑战 IBM 的新生力量,在广告的结尾,屏幕上出现广告词是这样强词夺理的:「1月24日,苹果电脑公司将推出 Macintosh 电脑,你就明白,为什么今天的1984不会变成《1984》」,搞的好像没有 Macintosh 世界就会大难临头似的。

31年过去了,苹果跃了三跃,终于成为科技领域的带头大哥,因果轮回,现在丫开始经常被批评了,比如市场的垄断和产品的不思进取,技术缺乏突破,设计开始堕落,iPhone 上凸起的摄像头,Magic Mouse 和 Pensile 的充电方式等等,口诛笔伐,不一而足。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想来让人唏嘘感慨。

谁让你大来着?

公司大了以后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大部分时候人们在进行群嘲的时候,往往会主动忽略规模增加带来的公司管理难度,只顾享受吐槽的快感。总结一下就是先骂痛快了,逻辑对不对有没有价值回头再说。谁都不希望在一个机构臃肿毫无斗志的大公司工作,但是,每个充满雄心壮志的小公司都希望成长为一个大公司。几个人的创业公司有什么好管理的呢?大家对对眼神都知道彼此在干什么,实在不行聚一堆讨论一下,下一个三年计划都出来了。工作就是加班,你不加班谁加班,你不全栈谁全栈?你不能指望前端,也不能指望后端,你得iOS 和 Android 双修,你得 Java 和 JavaScript 双飞。上马可退敌下马可治国。当团队碰到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当所有眼睛都在看着你的时候,你需要拿出勇气和耐力,抽丝剥茧的把问题解决,而不是不负责任的扔给别人,况且也没有别人。

每个人都会怀念公司初创时期的燃情岁月,但是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公司涨到了100人,开始有了各种机构,财务、HR、产品、设计、研发、市场、销售,纷至沓来,一个都不能少。不能在撸着膀子干了,开始放权,开始有层级,扁平还是矩阵,产品驱动,还是技术驱动,市场驱动还是发布会驱动,员工怎么考核,加班怎么处理,都是问题,还好不是大问题,每个组长大概能把任务捋顺,谁干的好,谁能力强,基本上还能一目了然。只要业绩在增长,一切都顺理成章,每个人都对自己说,我们还是创业公司。

公司人数到了1000人……这个管理复杂度已经相当高了,战略决策,业务方向,保老业务,还是开新方向。盈利了,怎么分配利益,亏损了,是不是员工不力。加班还是加薪,团队如何协作,人员怎么管理,用微信还是用钉钉,选 Slack 还是 Tower,上 OA 吗,还是上 ERP?数据有了,有人在分析吗?要 KPI 考核吗?优秀员工伐开心怎么办?混日子的开心了怎么办?劣币驱逐良币了怎么办?老人们不好管了,空降的又水土不服,怎么办?千丝万缕,能把老板愁死。

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公司人数终于超过10000人……事实上大部分人根本就不知道如何领导一万人的公司!我也不知道,我压根没在上万人规模的公司待过,待过又怎么样呢?你看到的可能就是冰山一角,根本无法做到一叶知秋,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以为自己知道而已。这种级别的公司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更多了,一抓一大把。为啥?因为这些成长起来的创业者和我们一样,也没管理过这么大的公司,需要时间学习、试错、改变,每次尝试都可能带来新的问题和新的错误,即使前面已经是康庄大道,因为人多,他们也必须在平坦的道路上曲折前行。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优化产品,完善制度,这个过程基本上是永无止境的,所以问题永远存在,解决了老问题,迎来了新问题,周而复始,自动调节。公司的文化有问题,员工就会离开,产品有问题,用户就会离开。等一切重新走上正轨是,新的员工和新的用户就会加入进来……

一直有问题怎么办?公司就倒闭了呗。没什么公司永远屹立于浪潮之巅!

根本就没什么完美的或接近完美的公司,憋找了。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抱怨,不要哀鸣,不要愤怒,默默擦亮手里的武器,准备下一次的战斗」,无论是在这里,还是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