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与编程

夜色

最近断断续续读了很多技术之外的书籍,包括钟阿城、王小波、王朔、刘震云的作品,还有那些老翻译家王道乾、查良铮、黄锦炎的译作《情人》《青铜骑士》《百年孤独》等,看着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顶尖的文字,它们和《Unix高级环境编程》《数学之美》《HTTP 权威指南》这样的「技术干货」静静的躺在那里,我时常感觉到困惑:编程诚可贵,码字价不高,若为梦想故,两者都不能抛!

Paul Graham 在《黑客与画家》中描述了黑客与画家的相同之处(意译):

计算机和绘画看似截然不同,计算机冰冷、精确而井然有序,绘画狂热、畅想和欲望表达。但黑客与画家却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都是创作者,本质上不做研究,而试图做出优秀的作品,当然过程中可能会发明出一些新的艺术形式或编程语言。

在阅读这么多文字和代码之后,我逐渐领会到Graham想表达的一些东西,这当然不是万物滋长天人合一的奥妙,而是文字和代码的相通之处,它们都在表达这个世界上需要表达的东西。文字仅仅能看是不够的,要能听,读来朗朗上口,有韵律有节奏,才是好文字。代码只能运行也是不行的,要能读能改,上可处理异常,下能控制事务,设计精妙逻辑严谨,才是好代码。

程序员常常感慨,技术领域广若高山大川,常走常新,问世间是否此山最高?答曰在世间自有山比此山更高(射雕主题曲,70后感受下),听起来让人无比寂寥。但和人类的文字比起来,编程就是刚刚学会走路的小盆友。如果说编程之路上的那些坑让我们叫苦不迭鼻青脸肿,那文字路途上的陷阱就是黑洞,你趴在洞口呼喊都没有回声,扔个石子也听不见响动,多少文学中青年因为缺乏才情在这条路上坠入黑洞郁郁而终,即使那些极具天才的文字工作者,也可能由于环境、政局、时代错过写出最好作品的机会,想起来就让人扼腕叹息。

王小波在《我的师承》一文中,高度推崇老翻译家王道乾、查良铮和他们的作品。这二人均少年天才,但壮年时逢那个疯狂的年代,满腹才情无处抒写。

王道乾早年留学法国,在巴黎索邦大学文学院攻读法国文学,回国后翻译了很多法国文学作品,晚年因为翻译法国女作家杜拉斯的《情人》蜚声海内外,汉语世界里创造了「另一个玛格丽特·杜拉斯」,王小波评其「文字功夫炉火纯青。一生坎坷,晚年的译笔沉痛之极,无限沧桑尽在其中」。

查良铮是金庸的叔伯兄弟,同属良字辈,笔名穆旦,著名诗人,翻译家。早年创作了《探险者》、《穆旦诗集》、《旗》等作品,50年代末期被调往图书馆和洗澡堂,先后十多年受到管制劳改,停止诗歌创作,开始翻译。70年代后期恢复诗歌创作,一举创作了《智慧之歌》、《停电之后》、《冬》,翻译了普希金的作品《波尔塔瓦》、《青铜骑士》,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等。临终前在《冥想》的诗中写出了自己的内心独白:「而如今突然面对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四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生活。」可谓黄钟大吕,大音希声。

王小波在文中对这两位先生的评价极高,谓之影响了其一生写作风格的导师:「我觉得我们国家的文学次序是彻底颠倒了的:末流的作品有一流的名声,一流的作品却默默无闻。最让人痛心的是,最好的作品并没有写出来。这些作品理应由查良铮先生、王道乾先生在壮年时写出来的,现在成了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了……以他们二位年轻时的抱负,晚年的余晖,在中年时如有现在的环境,写不出好作品是不可能的……」

回顾这些先贤的作品,让我们知道,生活中并不是只有油盐酱醋和升官发财,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各种苦难和悲情,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不屈不挠的去创造那些美好的事物,可能大部分人一生都不会注意到这些闪烁着光芒的珍宝,但是它们就那样存在着,总会有人看到的……

本来是想捡起 Linux 文件系统的系列写写的,不过今天颁了诺贝尔文学奖,那就写点文字的事儿,算个念想。今年的获奖者是82岁的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82了,同学们,所有想步入文学殿堂的,大家感受一下。感受完了就可以去编码了……

今日帝都大风,一扫多日雾霾,下班时走在园区的石子路上,抬头远远望开,夜色清亮,拍一张作为今日题图,是为记。

行踪预报


11月1号我会去趟上海,受邀主持 QCon大会的一个专题。这是InfoQ首次在上海召开QCon。我负责的专题是「知名网站案例分析」。专题内容包括Twitter、一号店、京东以及阿里巴巴国际站的技术分享。在这个专题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站架构的变迁、性能的优化、用户体验的设计、热点技术的应用等等,抽丝剥茧、逐层展现,欢迎现场观摩。

专题出品之外,我还会在QCon期间参与一场类似阿里嘉年华的夜聊节目,据悉这次夜聊活动免费开放。更多的信息,及新闻,大家可以查阅QCon的官网www.qconshanghai.com,并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infoqchina】,上次没聊成的,可以这次聚聚。